“真正的成功,或许不仅限于华尔街报表上的数字,也在于如何用知识去改变一个具体个体的命运。”
有人在北京怀柔的乡村里,编演红色剧目传承精神、推动农产品销售;有人专注创业,在植保无人机等科技产品上孜孜以求;也有人扎根新疆和田,带领全村努力增收……每一个真实而生动的故事,都是首都学子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的真实写照。
11月7日,由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主办,中国人民大学承办的“永远跟党走,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2025年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先进典型百场宣讲活动正式启动。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高校的六名毕业生依次登台,讲述了他们扎根基层一线、投身祖国建设,坚守初心、奉献青春的故事。
“把人生论文写在泥土地里”
“大家肯定都注意到了,我的服装有些特别——这是我在道德坑村第一部红色情景剧《让娘再送你一程》中饰演小战士的戏服。”北京城市学院毕业生苏扬表示,这身衣服不仅是舞台上的装扮,更是他扎根基层的精神写照。

北京城市学院毕业生苏扬分享扎根怀柔基层的故事。图/北京教育融媒体中心
记者了解到,苏扬目前是北京市怀柔区宝山镇道德坑村的乡村振兴协理员,从毕业入职至今的4年时间里,他已经从青涩的大学生蜕变为乡村振兴的践行者。在村级治理中,苏扬努力做好党支部书记的“小助手”,协助落实“三会一课”,发展党员、志愿服务活动等。在煤改电民生工程中,和网格长一次次“敲门入户”,协调安装空气能、调试、测试效果,只为让村民能温暖过冬。苏扬还深度参与“北京最北”红色村庄建设,主动参演红色情景剧《让娘再送你一程》。他表示,穿上军装站在台上,自己仿佛变成了一名真正的小战士,对军民鱼水情有了更多的理解。
“真正的成功,或许不仅限于华尔街报表上的数字,也在于如何用知识去改变具体个体的命运。” 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生崔张睿敏响应号召,扎根西藏基层,深夜下田排查、走村入户、统计危房、加班服务群众、慰问独居老人,“把人生论文写在泥土地里”。在她看来,将“小事做到极致”的本分和不需要言说的“爱”,才是基层公职人员最真实的“工匠精神”。

中国人民大学崔张睿敏现在拉萨市柳梧新区柳梧街道办事处负责基层党建工作。图/北京教育融媒体中心
宣讲环节中,北京科技大学毕业生陈泫宇讲述了他积极探索研发植保无人机、气体泄漏巡检无人机等科技产品,为低空技术创新发展献计出力的创业经历;北京联合大学毕业生袁峰分享了他扎根新疆和田,从基层干部到驻村第一书记,带领村干部全力推进就业增收与乡村建设,切实改善村民生活的感人故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生谷大鑫讲述了他发扬新时代航空报国精神,积极投身航空研发工作的亲身经历;北京科技职业大学毕业生于瀛分享了从军营绿到警服蓝,从守护家国到服务群众,用不同身份诠释着不变的责任与担当。
北京市级层面已选树686名就业创业典型
记者了解到,自2021年起,经各高校推荐,北京市级层面已累计选树686名就业创业典型,开展市级大型宣讲活动15场,各高校组织相关活动3000余场,覆盖学生超40万人次。接下来,北京高校将开展百场宣讲活动,持续引导毕业生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让青春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绽放光彩。
当天,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易介绍了该校在引导毕业生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诸多举措,并提到学校积极搭建校地育人共同体,打造实践实习就业育人闭环,引导毕业生们扎根基层干事创业。近十年,该校已为基层培养输送选调生3600余名。
王易也寄语学生们找准就业方向,让职业成长与国家的发展同频共振;锤炼过硬本领,在课堂上提升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在实践中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在知行合一中增长奋斗的才干,“希望大家在服务人民中实现人生价值,让小我的追求融入大我的蓝图,让青春在党和国家最需要的地方扎根绽放。”
当天活动中,曾参与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广场合唱的中国人民大学学生艺术团同学们,以歌曲《绒花》现场传递了青春奉献、挥洒热血的炽热情怀。活动尾声,全体参会人员共同高唱《歌唱祖国》,用歌声表达“永远跟党走”的坚定决心与“奋进新征程”的必胜信心。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猜您喜欢暂不支持手机端,请登录电脑端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