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首 页 > 缤纷校园> 省内学校>正文

    苏州城市学院:文化铸魂+产业赋能+示范引领 以课程思政筑牢应用型人才培养根基

    :2025年10月13日
    光明日报-苏州城市学院

    苏州城市学院以应用型办学定位,融合思政教育与专业实践。通过非遗解码、产教融合、融城育人路径,创新课程思政范式,推动育人模式变革,形成可复制实践样本。

    苏州城市学院是由江苏省人民政府管理、苏州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公办普通本科高校,其前身是创建于1998年的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学校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应用型办学定位,将思政教育与专业实践、地方发展深度融合,以“非遗解码筑基、产教融合赋能、融城育人立标”为核心路径,构建了“文化铸魂、产业赋能、示范引领”的课程思政新范式,有效推动课程思政从“知识灌输”转向全程“价值浸润”,从“课堂单点”延伸至“产教全域”,形成了可复制、可量化的实践样本。

    顶层设计谋全局

    构建“三全育人”系统化格局

    学校立足办学定位、紧扣地方需求,深刻把握应用型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育应用型人才”的核心使命,以顶层设计为牵引,将思政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链条。

    政策引领定方向,锚定育人坐标系。自2021年12月全面启动课程思政建设以来,学校深入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以《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根本遵循,以苏州“1030”重点产业体系为实践导向,系统出台《苏州城市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确立“三全育人”总体格局。方案明确将课程思政列为教学改革核心任务,提出“理念共识、能力提升、机制完善”三大总体目标,构建起“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

    课程、思政强联动,夯实育人实效基。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统筹协调发展,是高校实现“三全育人”的关键环节和重要途径。学校锚定“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目标,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构建跨学院联动共建机制,每学期选派资深任课教师,到其他学院听课指导,了解教师课程思政开展情况,通过“一对一指导”模式与其他二级学院建立常态化协作机制。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深入课堂,与专业课教师协作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将工匠精神、科学家精神等融入专业知识教学;同时,通过探讨思政元素的提炼与融入技巧,帮助教师提升育人能力,推动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深度融合,让思政元素贯穿教学全过程。

    文化解码激活力

    让非遗基因成为思政教育“活教材”

    针对传统思政教育“内容枯燥、形式单一”的问题,学校创新“非遗解码矩阵”,将地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工匠精神、生态智慧”转化为专业教育的“思政密码”,再通过数字化技术激活,让文化自信从“抽象概念”变为“可触可感的实践”。

    系统解码,构建专业与文化的“互文体系”。学校系统梳理苏州非遗资源,从评弹的“声韵平衡”到缂丝的“通经断纬”,从吴门画扇的“匠心独运”到苏帮菜的“和合之道”,提炼其中蕴含的职业伦理、审美情趣与文化担当,构建覆盖全校专业学生选修课的“文化基因库”。在具体教学中,各专业实现“文化解码+专业教学”的深度融合:金融学课程以“信用基石是信任与契约精神”为切入点,将苏商诚信案例融入教学,带领学生了解回顾苏州丝绸商“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准则,凭信誉赢市场、铸百年商魂,让学生读懂信用并非抽象概念,而是商业发展的立身之本。古典园林设计课程则以拙政园、留园的造园理念为引,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这些承载着千年造园技艺的经典实践,不仅将“天人合一”的生态哲思具象化,更让学生得以触摸文脉深处的专业内核——千年文脉里藏着的专业密码正是文化解码重构学生认知的生动写照。

    数字赋能,打造沉浸式思政“实验场”。为破解“非遗技艺难传承、文化内涵难感知”的难题,学校投入建设“大思政课”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将VR、AR技术转化为激活文化基因的“解码器”。聚焦苏州世界级非遗缂丝的现代转化问题,借助虚拟认知与仿真训练深度融合的互动式学习方式,学生在数字化操作中系统掌握缂丝技艺传承与材料研发的完整流程。在对传统优秀工艺文化的认知与创新实践中,学生不仅能深化对大国工匠精神的体悟,更能将这份文化认同转化为坚定大国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的内在动力。这种“技术+文化”的沉浸式教学,彻底改变了传统思政“单向灌输”的模式,让价值内化成为学生主动探索的结果。

    产教协同筑根基

    打造产业链上的“思政课堂”

    学校课程思政紧扣“产教融合”的办学特色,推动思政教育与产业端实践深度衔接,让学生在解决真实产业问题中树立“职业担当”。学校突破“实习基地建设”的浅层融合模式,构建“思政—产业”双螺旋育人模型,将企业真实项目、行业标准、职业伦理融入课程体系,实现“技能传授”与“价值塑造”的同步升级。

    产业学院为载体,搭建“思政+产业”融合平台。学校紧扣地方产业需求,与苏州地方政府、龙头企业共建光电子信息、人工智能、机器人与智能制造、数字金融、康养5个产业学院,设立300余家校外实训基地,这些平台既是链接产业需求与人才培养的桥梁,更是课程思政从课堂走向实践、实现“思政+产业”具象化落地的核心依托。在电子信息专业综合实践课堂上,企业导师强调:“一颗螺丝的松紧,可能牵动万家灯火。工匠精神不仅是技艺的精进,更是对生命的敬畏、对社会的担当。”这种将“职业责任”融入技术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刻理解“专业即责任”的内涵。

    真实项目为纽带,实现“价值共创”。学校以“产业链需求”为导向,将企业真实项目嵌入课程,邀请行业专家担任“企业导师”,在技术攻关中植入责任教育。学校联合地方企业,共同研发《机器视觉技术与应用》等课程标准,将“技术伦理”“数据向善”等思政内核融入图像识别、缺陷检测等核心模块;学生在参与企业项目时,不仅要攻克技术难题,还需设计“数据隐私保护”“误判风险防控”等方案,确保技术应用符合社会伦理。这种“思政要素前置”的机制,不仅实现了“技能传输”质量与“价值共创”效能的同步跃升,更促使二者在产教融合的具体实践中形成了协同共进的良好发展态势。

    示范引领强队伍

    推动课程思政从“单点突破”到“整体跃升”

    课程思政的质量,关键在教师;课程思政的广度,核心在示范。学校以“示范引领、分层推进”为策略,通过“建体系、强队伍、树标杆”,推动课程思政从“个别优秀”变为“整体优秀”,积极营造“一院一品牌、一课一特色”的生动格局。

    构建“专业—课程”两级示范体系。目前,学校累计立项9个校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51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涵盖文、工、管等多个学科门类。3门课程入选江苏普通本科高校课程思政典型案例(课程),2个专业入选江苏普通本科高校课程思政典型案例(专业)。学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普通物理”,将我国在光电领域的突破历程、航天探测等国家重大科技需求,融入力学守恒、电磁感应等核心知识点。让物理定律成为“科技报国”的纽带、实验数据成为“强国有我”的载体,让理科课堂兼具深度与温度,为全校理工科课程思政提供了可借鉴范例。

    “以赛训研”赋能教师成长。学校围绕“多维融合·创新实践·协同育人”主题,构建“培训+竞赛+研讨”的教师发展体系。每学期举办课程思政专题系列培训,内容涵盖思政元素挖掘、教学组织创新等核心议题;创新实施课程思政“四个一”教学质量提升专项活动,在校园内形成“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在年度教师教学竞赛中增设“课程思政”评分指标并提高权重,引导教师主动探索思政与专业的融合路径。近2年,学校教师在江苏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等重要赛事中取得突破性成绩,不仅展现了教师队伍过硬的教学素养,更充分印证了学校思政育人能力的大幅提升。

    学校深刻认识到课程思政建设既要扎根地方文化的“沃土”,又要紧扣产业发展的“脉搏”。只有将“文化铸魂”的深度、“产业赋能”的力度、“示范引领”的温度相结合,才能让课程思政真正融入专业、走进课堂、浸润心灵。未来,学校将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培养更多兼具专业能力与家国情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作者:李楠 许宜申 高雷)

    来源:《光明日报》 2025年10月11日 第04版

    [编辑:宋聪乔 &发表于江苏]
    [我要纠错]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关键词: 苏州城市学院 课程思政建设 政策引领 三全育人 非遗解码
    有价值
    0
    无价值
    0
    猜您喜欢
    最热文章

    暂不支持手机端,请登录电脑端访问

    正在加载验证码......

    请先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