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岁东思嘉,南大最年轻博导,刚发顶刊离场引发关注,被发现未告别离世,令学界震惊。她自律刻苦成长,获多项荣誉,却因压力爆满未能坚持。
文丨甲米蛋子
33岁,南京大学最年轻的博导之一,刚刚在国际顶刊发完论文,却在所有人没反应过来的时候,悄然离场。

不是平凡路人,也不是娱乐圈顶流,她叫东思嘉——学界的“别人家孩子”,现实版的逆袭剧主角。而这一次,争议点不是学术造假,不是情感绯闻,而是:事业刚启程,人生刚夺目,为什么她倒下了?
01
江苏徐州,1992年3月,春风还带着寒意。东思嘉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听话、刻苦、不张扬。中国矿业大学附属中学,年少的她成绩总是年级前列。不是天才,却自律到可怕。别人玩手机,她背单词;别人放假,她刷题、做笔记、参加竞赛。

2010年,她考进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成为父母口中的骄傲。读书、拿奖、组织活动,什么都能来,什么都能赢。她不是只会考试的书呆子,不是只会社交的花瓶,更不是只会服从的乖乖女。她在学校,是学生会副主席,是天地人学社副社长,是那个总能把计划做成现实的人。
02
本科毕业,别人还在纠结考研还是工作,她独自飞往大洋彼岸。美国南加州大学,博士五年,三次远洋科考,白天实验室,晚上论文、项目、报告。2019年,她又去了加州理工学院做博士后。碳循环、碳封存、国际船运业减排,她是核心成员,成果用在了全球前沿。

导师极力劝她留下,她却选择回国。2023年,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准聘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入选,国家基金青年首席培训,顶级项目主持,18篇权威论文。那年,她才31岁。不是一帆风顺,不是命好到爆,而是每一步都靠熬夜、靠韧劲、靠“咬牙也要做完”的执拗。
03
有人说,她太要强。有人说,她回国是因为家乡情结。还有人说,她只是在拼命证明自己。外人不知道的是,东思嘉没有抱怨,也没有诉苦,更没有在朋友圈晒压力。身边人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我可以,不用帮我。”她没有公开社交媒体,没有为自己争取特殊。

论文写到凌晨三点,第二天还要上课、答疑、组织会议。学生的PPT一遍遍改,实验数据一行行核。她从来不在意外界的掌声,也没时间回应质疑。有人质疑她年纪轻、资历浅,能不能管好一个实验室?能不能带出团队?她的回应只有一个字——做。不是嘴上说“我行”,而是用一项项成果、一篇篇论文,让质疑慢慢失声。
04
2024年8月的某一天,南京大学同事在最新论文致谢写下:“我们将此文献给我拼命的朋友兼同事,东思嘉。”一时间,学界哗然。没有讣告,没有官方声明,只有学生和同事在评论区的哽咽。有人说她是因病离世,有人说她是压力太大选择轻生,也有人说她去年冬天还在会议上冷静发言。真相是什么?没人知道。不是意外,不是车祸,是“沉默的压力”把她悄悄推倒。那个总说“我可以”的女老师,最后没能挺住。

办公室堆满未批的作业,实验室的灯还亮着,学生的课还没讲完,人却永远离开了。33岁,刚刚起步,却已成为无数学子心中的榜样。她没有大张旗鼓地炫耀自己,也没有把委屈写在脸上。她是那个一直在发光、却不让别人看见自己阴影的人。不是所有的努力都能换来掌声,不是所有的坚持都有人懂。她走了,留下的不是“天才早逝”的叹息,而是一句句“她本该有更好的未来”。
结尾
人生不是只有成绩,不是只有拼搏。东思嘉的故事,是一盏短暂却炽烈的灯,照亮了别人,也燃烧了自己。谁都没想到,最后推倒她的不是失败,不是打击,而是那些日复一日的“我可以”。

每一个为梦想拼命的人,都值得被温柔以待。健康、陪伴、善意,有时候比荣誉更重要。你敢一直拼命吗?你敢告诉身边的人“我撑不住”吗?有些答案,只有时间知道。
本文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9VIkMCdsGABtXnDc1udExg?click_id=56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猜您喜欢暂不支持手机端,请登录电脑端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