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我们回来了!

:2020年05月14日 南京第一中学
分享到:

2020年无数的医护人员们奋不顾身用生命守护生命,铺架起通往春天的路,这其中有很多来自一中的身影。蔷薇花开的日子里,虞晨、张华勇、周媛苑三位白衣执甲逆行而上的英雄校友回到母校,向学弟学妹们讲述...

2020年无数的医护人员们奋不顾身用生命守护生命,铺架起通往春天的路,这其中有很多来自一中的身影。

蔷薇花开的日子里,虞晨、张华勇、周媛苑三位白衣执甲逆行而上的英雄校友回到母校,向学弟学妹们讲述他们的前线战疫故事,分享他们的一中记忆,希冀母校的印记伴随每一位一中人的成长。

英雄归来

晨会演讲

虞晨

    鼓楼医院第三批援鄂医疗队成员。2001年至2004年就读于南京市第一中学初中部,2004年保送入南京市第一中学高中部理科强化班,2007年高中毕业后考入东南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继续于南京医科大学学习并获临床医学硕士学位,现职于南京鼓楼医院神经外科,并继续于南京医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一中烙印

肩责而行

——我的武汉抗疫之行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学弟学妹们:

大家早上好!

2020年2月12日,夜色苍茫,一辆满载医务人员的车正急速奔赴疫情第一线——武汉,我就在这辆车上。

疫情牵动了每一个国人的心,更是紧紧揪住了我们医务人员的心,看到每天增长的数字,我恨不得立刻赶到最前线,与我的白衣兄弟姐妹们共同奋战,抗击疫情,解救病患!我毫不犹豫地在志愿申请表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烙下我的抗疫决心。

    这一夜,我内心滚烫,有即将面对未知敌人的紧张,有终于可以走上抗疫最前方的激动,更多的是战胜疫情的期待和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感,因为我学医的初衷就是救死扶伤、抚慰伤痛。车在疾驰,我脑中时而闪现电视新闻中关于武汉疫情的报道,时而出现一线兄弟姐妹们日夜不休抗击疫情的场景,时而浮现我入学第一天在东南大学医学院报到时的场景,时而想起自己家人期盼的眼神和叮咛,时而想象抗疫胜利时的画面……这一夜,无眠。

    抵达武汉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晚上六点。一路经过了机场大厅,路过了大街小巷,匆匆瞥过居民小区,武汉似乎是陷入了沉睡。这时,我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武汉,我们来了;武汉,我们一定把你叫醒!

    我忘不了在武汉的每个日日夜夜,在往返机场和医疗队驻地的大巴上小睡片刻、在重症病房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戴着水汽弥漫的护目镜忙碌工作、休息时候在驻地进行的病例讨论,都已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我忘不了送第一名患者康复出院时的激动,也忘不了面对第一例死亡患者时的无奈。回首在武汉的48天,其实也没有太多的波澜壮阔,只是每个平凡的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了自己的工作,完成了自己的任务,才达成了最终的胜利。感动则充斥在日常的每一天,有来自病人的衷心感谢,有来自当地志愿者的热心帮助,还有来自后方亲友、同事的关心支持。我们看到在毫无准备、防护不足的情况下,当地的医务人员付出了怎样艰辛的努力。记得刚到驻地的那天,我加了当地医院病房的工作手机微信,对方发来了简单的一条信息,只有四个字,“您好,谢谢!”。我不知道对方是谁,但我知道,我们来到这里,不是一种荣耀,而是一份责任,作为国家医疗队的一员,我们给武汉带来的是希望,是战胜疫情的信心。不仅在湖北、在武汉,在全国各地还有许许多多平凡的医务工作者,在这场抗疫战斗中付出了很多,他们都是真正的英雄。我以曾与这些英雄们共同在一线战斗过为荣,这将是我一生中最宝贵的回忆!

    亲爱的学弟学妹们,其实17年前,我和你们一样,作为学生,也经历过一次疫情。2003年的时候,我们国内同样也爆发过一次肺炎的疫情,就是SARS,你们可能绝大部分都没有经历过那次疫情,那时候的我,就和现在的你们一样,在这个校园里学习。记得那时候每天进入校园都要测量体温,后来过了一段时间,疫情就慢慢散去了,生活也恢复了正常。这次我的角色发生了改变,17年前我还在上初中,每天都能在新闻、报纸上看到各地医务人员抗击SARS疫情的故事,当时的我不会想到,17年后我会作为一名医生,能亲身参与到这样一场举国抗疫的战斗中,能以一名前线抗疫医务人员学长的身份重回母校。 

    亲爱的学弟学妹们,今天我再次回到我亲爱的一中,我难以准确地用语言传达我的情感。19年前,我考入了一中初中部,自此与一中结下了六年之缘,也是一生之缘。13年前我从一中高中部毕业了,今天再次回来,一切似乎有点朦胧,一切又那么熟悉。朦胧的是我们一中越来越美,熟悉的是可亲可敬的老师,青春蓬勃的学子。感谢母校教导我崇文求真,感谢母校老师们的乐业敬群,感谢同学们的真诚相交,这是一中赠与我的最宝贵的财富,正是带着这种“春风广被、天下为公”的一中人信念,我考入东南大学临床医学专业,预备一生都投入伟大的医学事业。

    我相信,未来的你们,也一定会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但是在你们披甲上阵之前,学长想对你们说:好好珍惜校园时光,在这片春风拂面的沃土里,崇文求真,发扬踏实、勤奋、努力的精神,锻造坚韧的自己,培养一个心系天下的灵魂!

    感谢母校的老师和同学们在武汉抗疫的过程中给我的关心支持,我将带着这些温暖与激励继续勇敢前行!在此,祝大家学习顺利,生活愉快,身体健康,谢谢!

虞晨在前线

班会访谈

访谈张华勇、周媛苑

① 周媛苑

鼓楼医院第三批援鄂医疗队成员,1994年就读于南京市第一中学高中部,1997年考入南京医科大学护理系,2002年进入南京鼓楼医院创伤骨科工作。现为江苏省骨科专科护士,副主任护师。

② 张华勇

鼓楼医院第三批援鄂医疗队成员,博士研究生,博士生导师,哈佛医学院访问学者。1994年毕业于南京市第一中学,现任南京鼓楼医院风湿免疫科行政副主任,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青年委员、省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青年副主任委员。

访谈视频剪辑

战疫随笔

无悔逆行,同舟砥砺

    周媛苑

    2020年春节,新冠病毒在中华大地肆掠,对于有着丰富护理经验的我来说,奔赴前线责无旁贷。2月13日,我和161位同事作为鼓楼医院第三批援鄂医疗队成员驰援武汉。

    我们整建制接管了武汉第一医院22、23病区共70张床位,危重患者超过70%。工作量大、护理任务重,但是满是雾气的护目镜使原本熟练的操作变得迟缓、艰难。如何还我一个清明的世界?我们开始百度、向前期进舱同仁请教,碘伏、清洁剂、洗手液、泳镜防雾液……我们像做护理科研一样,进行分组试验,试验方法细节到涂多厚、涂几遍、待干还是擦干、用棉球擦还是用擦手纸擦……最后得出了结论:泳镜防雾液防雾效果最好,而且操作最方便,但属于紧俏物品,不易得;洗手液、碘伏易得,效果次之,需涂两遍,不需要涂太厚,少许待干后用棉球擦净。

    舱内每班4小时的工作,紧张、忙碌、带着一些风险。输液、抽血、打针、发药;指导患者进行呼吸操练习促进肺功能恢复、指导卧床患者进行踝泵运动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协助卧床患者更换体位预防压力性损伤;打开水、换尿不湿、喂饭;吸痰、采集咽拭子、插鼻肠管、危重患者的抢救、转运……所有的工作都在密不透气的防护服、隔离衣及N95加外科口罩的保护下进行,但安全防护的同时,也给大家带来些许的不适。防护服的高密闭性,导致出汗较多、贴身衣物被浸湿;N95口罩近5个小时的连续佩戴导致面部的压伤;近六个小时的禁食禁水……所幸这一切的困难都被克服,我们最终打赢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

    48天,收治109名患者,转战两所医院,医务人员零感染。3月31日,我们胜利凯旋!无悔逆行,同舟砥砺,这将是我人生最精彩的篇章!

周媛苑在前线

我是人民坚强的铠甲

张华勇

    2020年的这个春节,注定会印刻在每个人的记忆深处。

    疫情爆发以来,我时刻关注武汉疫情的相关信息,放弃了休假,坚守岗位,保证手头工作顺利开展的同时,主动请缨,第一时间递上了申请书,随时待命。

    2月12日夜,我接到通知将随南京鼓楼医院第三批援武汉抗疫医疗队于次日奔赴武汉。

    夜里回家收拾行李,爱人还在留灯等我。前段时间,她的腿部骨折,还在休养;而母亲刚做完肺癌手术,正需要人照顾。一时之间,我也不禁担忧:不知道我这一去是多长时间,他们能照顾好自己吗?此时她们最需要的就是我的陪伴与照顾,想到这里,我无法正视她们的眼神。但是转念:在这个小家庭里,我是爱人,是儿子;但是此刻也有无数的爱人、母亲、儿女急需我们医护人员的解救,此时的我更是千千万万民众的铠甲。于是,我的前去一线战斗的信念愈加坚定。

    感谢我的家人,他们给了我最大的理解与支持,如果说,在这场战役里,我是人民坚强的铠甲,那么我的家人们则是我最温暖的铠甲。我们都期盼以我们的小别离,换来大家的大团圆。

    13号一到武汉,我们便整建制接管武汉市第一医院2个重症病区,收治新冠肺炎患者70人。奋战在武汉的48天里,我们日夜坚守在岗位,分秒必争,与时间赛跑,为患者们争取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当时我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这些病患需要我们,武汉需要我们,人民需要我们。我们是医生,最危险的地方,就一定有我们的义无反顾。

张华勇在前线

薪火相传

班主任眼中的他/她

李昱蓉老师(周媛苑的班主任)

    二十多年后,记忆中那个勤奋的小姑娘已经成了一位护理专家。

    疫情来袭,得知你毅然剪去新烫的长发前往疫区,我知道那个热情勇敢的你没有变, 听说你在抢救病人时口罩带滑落仍镇定自若,我知道那个淡定沉稳的你没有变。时先荏苒,初心不改,你用行动诠释了我们在课堂吟颂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

李云辉老师(虞晨高中时的班主任)

    知道虞晨来一中做晨会主题演讲,作为虞晨当年的高中班主任,我为他感到骄傲和自豪。虞晨是南京一中2007届高三4班最为优秀的毕业生之一,当年的副班长,他今天义无反顾地扛起责任前行,奋战在武汉抗疫第一线,这种精神,正是我们所有一中人学习和倡导的!

谭海军(虞晨初中时的班主任)

    2001年,13岁懵懂少年的你,踏入了南京一中的大门,开启了六年一中学子的生涯,依然记得当年青涩少年的面庞,仿佛仍在昨天。2007年,18岁青春韶华的你,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东南大学医学专业,成为一中辛勤学子的代表,向母校亮出漂亮的答卷。

    昨天的你是一中学子的一员,勤奋学习,今日的你是国家社会的栋梁,勇当责任!

榜样的力量

    曾经,学长也像我们一样坐在一中的课堂上。现在,他可以披上白衣,奔赴抗疫的战场,为病患为国为家做更多的事。每个人的心里都一定曾想过,我们要成为什么人?不论是什么,现实与梦想都一定有距离,这段距离就在于我们每天手边的书本和笔记。为国为家为自己的价值,为了能在未来肩负更大的责任,我想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努力学习。

    ——高一(5)班 韩舒雅

    如今我们虽然只是学生,但是在不远的未来,我们也会走上工作岗位,在社会中承担属于我们的一份责任,无论那份工作是普通还是危险,他们都同样高尚,因为每个人都承担同一份责任——为祖国的发展富强而奋斗前行。平凡可以塑造出伟大,肩负责任,砥砺前行。

——高一(9)班 龚子涵

    听完校友的讲述,媒体中的英雄真实的从文字中走了出来,这种振奋人心的感觉,是我们在“仰望”时不曾体会的。优秀的身影在前,希望多年以后的我们,可以站在高处,骄傲的说出“我是一中学子,感谢一中”,带着榜样的力量激励未来的学弟学妹,在各行各业大放光彩,前路艰难,疲惫的时候记得仰头看看星星,然后不要忘记继续努力做一个太阳,照耀自己,也温暖四方。

——高一(13)班 张林叶

    与校友的会面最奇妙的就是时间的跨度,你可以从他们身上看到未来的自己,也可以从自己的身上看到曾经的他们。不同的时空,相同的地点,相似的激动心情。学长学姐在访谈中提到“学生时代,为自己的学习目标而努力奋斗;而现在则为国家,为每个人的生命积极拼搏。”这种坚定目标的内驱力,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去学习,去实践,去完成的力量。

——高二(11)班 卢莞尔

从几位校友身上,我们看见崇文求真、乐群敬业的一中烙印。年少时,他们从书本中汲取,在校园中成长,理想萌了芽,在之后的职业生涯里长成擎天巨木。他们是行业的佼佼者,是可敬可爱的学长学姐,亦可以成为同学们的领路人。

“少年心事当拏云”,一中的同学们未来也一定会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成为肩责而行的

[我要纠错]
文:王振袢&发表于江苏
关键词: 2020 无数 医护人员 奋不顾身 生命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点个赞
0
踩一脚
0

您在阅读:母校,我们回来了!

Copyright©2013-2024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

最热文章
最新文章
  • 卡尔蔡司镜片优惠店,镜片价格低
  • 苹果原装手机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