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中学赵栋老师35年教龄,教学智慧育人情怀获赞誉。
编者按
近日,《江苏工人报》、“江苏教科工会”公众号报道南通中学赵栋老师的教育故事。35 年深耕教坛,赵栋老师以独特的教学智慧与真挚的育人情怀,成为南通教育人的生动缩影。今天,我们一同走近这位优秀教师,感受南通教育的温度与力量。
赵栋,江苏省南通中学高级教师,全国数学竞赛一级教练员,市直学校学科带头人。曾获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南通市五一劳动奖章,市直优秀党员,市直优秀备课组长,市直优秀班主任,南通市优课评比一等奖。
从1990年站上讲台至今,赵栋已经带了十二届高三毕业班,做了十几年竞赛辅导老师,每年都向重点大学输送大批优秀学生。2025年度江苏省理科状元就是赵栋班上的学生,全班平均分663分,达上海交通大学录取控制线,上一届所带班级高考均分达南京大学录取控制线,他所带的班级每届都有骄人的战绩!
他不善言辞,嘴角总是抿着,眼神却是亮亮的。在教室他能精准捕捉到哪个学生走神,看后脑勺都能知道哪个学生没听懂。这个平常“不太爱说话”的数学老师,到底有哪些绝活?
2025年高考前夕赵栋与全班同学的合影
教贵于“化”:把数学讲成“故事”
“赵老师的数学课,从来不会照本宣科,他总能化腐朽为神奇。”2025年江苏省理科第四名、现就读于北大元培学院的耿佳奕,至今记得高一第一次上赵栋课的场景:讲函数单调性时,赵栋没直接念定义,而是举了个例子 ——“你们看校门口的梧桐树叶,秋天从绿变黄,是‘单调递减’;春天从黄变绿,就是‘单调递增’,数学就在生活里。”
在赵栋看来,数学不是枯燥的公式,而是“活的逻辑”。他上课有个习惯,讲完一道基础题后,总会说“稍微变一下”—— 把条件改一改,把设问换一换,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这就是教化。有一次讲立体几何,他拿了几个魔方进教室,让学生亲手转动,观察面与面的关系,“看得见、摸得着,学生才容易懂。”
为了把课讲“活”,赵栋钻了三十多年。刚参加工作时,他为了备好一堂课,能把教材和教参翻得卷了边,还利用周末去听老教师的课,笔记本记了厚厚十几本。1998 年,他第一次辅导数学奥赛,为了弄懂一道难题,骑着自行车跑了三所学校找老教师请教。“自己没吃透,怎么教学生?”
这种“钻劲”,让他的教学功底越来越扎实。2008 年,他参加南通市优课评比,为了设计一堂《圆锥曲线》的课,反复修改教案十几次,甚至跑到科技馆看行星运动模型,最终凭借生动的教学设计和清晰的逻辑,拿了一等奖。这些年,他参与了三个省级、国家级课题研究,在《中学数学月刊》等期刊上发表了 10 篇论文,还多次参与南通市高考模拟命题。对高考的规律,学生哪里容易错、哪里是重点,他研究得很透彻。
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最让人佩服的是赵栋的眼力“尖”,培养“尖子生”的能力堪称一流。2025年江苏省理科状元刚入学时,排名只是班级第九、年级二十名左右,并不算突出。赵栋发现他“文强理弱”,又想起 2022 届有两个学生因“理强文弱”错失状元,便决定重点培养他。
“培养尖子生,不能‘死刷题’,得‘搭平台’。”赵栋给他安排了一个“微环境学习群体”—— 前后左右坐的都是理科成绩拔尖的学生,每天课间一起讨论难题,节假日赵栋还会推荐专题文章让他们读。每周都找他聊一次,问学习进度、解难题困惑。
高二期末考试,该同学数学考了149 分,是全大市最高分。可赵栋却把他的答题卡找出来,逐题分析:“你看这两道题,虽然只扣了一分,但方法太繁琐,思维绕了远路 ——考试时省时间,平时就得练‘最优解法’。”引导他研究压轴题,“每道压轴题都有‘共性’,悟透了,思维就打开了。”
到了高三,赵栋又根据该同学的特点调整策略:一模前强化理科,一模后重心转向语文和英语。“他文科底子好,只要花时间,肯定能提分。” 果然,高考时该同学语文、英语都是三年来的最高分,最终摘得省理科状元桂冠。
“赵老师教的不只是数学,更是‘怎么学数学’。”学生请教赵栋难题,赵栋一般都不会直接给答案,而是让他们先讲自己的思路,“哪里卡壳了”,这比直接告诉答案管用多了。
在竞赛辅导上,赵栋同样“有一套”自己的独门绝技。三十多年来,他辅导的学生有三人获奥赛全国一等奖,八十多人获省一、二等奖。2019 年他辅导高一创新班学生参加以高三学生为主的奥赛,1人获全国一等奖,5人获省一等奖,为南通中学在全省五大学科竞赛中夺得“南通大市第一”立下汗马功劳。1998 年,他被授予“全国数学竞赛一级教练员”,2020 年,赵栋再次受到中国数学会的表彰。
育存于“爱”:把学生当成自己“孩子”
“赵老师,我考上北大了!”2019 年夏天,西藏学生李梓恒拿着录取通知书冲进办公室,抱着赵栋哭了。这个刚入班时成绩落后、性格自卑的男孩,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能成为全国西藏学生高考第一名。
2017 年,李梓恒插班到赵栋的班级。第一次月考,他的数学成绩全班垫底,上课总是低着头,从不和同学说话。赵栋看在眼里,课后坐在折叠椅上叫住他:“我看你作业里的步骤写得很认真,就是公式记不太熟 —— 这样,你当我的数学课代表吧,每天送作业时,咱们聊几分钟公式,怎么样?”
从那天起,李梓恒每天都要去赵栋的办公室送作业。赵栋总会趁机问他 “今天的课听懂了吗”“有没有不会的题”,翻开他的作业本,只要有进步就及时表扬:“这次填空题全对了,进步很大!”遇到难题,赵栋引导他一步步思考,“这个条件能推出什么?和我们上次讲的哪个定理有关?” 其他科目弱,赵栋又找各科老师帮他补短板,还号召全班同学主动和他做朋友,“有活动时叫上他,让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半年后,李梓恒慢慢变了:上课敢举手发言了,下课会和同学一起讨论问题,脸上也有了笑容。2019 年高考,他的数学成绩全校第一,总分 676 分,成为全国西藏学生高考状元,被北大录取。临行前,他给赵栋鞠了一躬:“老师,要是没有您,我肯定考不上北大。”
赵栋对西藏学生的“爱”,不止于李梓恒。十年前,西藏学生格桑多吉在他班上,他不仅在学习和生活上关心她,还引导她向党组织靠拢。高三时,格桑多吉光荣入党,被清华大学录取。“民族教育不是‘任务’,是责任 —— 这些孩子远离家乡来南通上学,我们得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对于“问题学生”,赵栋从不放弃。耿佳奕高一、高二时是个典型的 “调皮蛋”:上课睡觉,作业不交,对老师的提醒置若罔闻。有一次,赵栋讲完一道难题,发现耿佳奕趴在桌上睡觉,他没有叫醒他,而是继续讲课。下课后,他坐在折叠椅上等耿佳奕醒了,递给他一杯水:“刚才那道题有点难,我再讲一遍给你听?”
耿佳奕愣了愣 —— 他以为会被训斥,没想到老师这么温和。从那以后,赵栋总会有意无意地找他聊:“这道题你要是换种方法,会更简单”“听说你篮球打得好,有毅力打球,就有毅力学好数学”。有一次,耿佳奕难得交了作业,虽然错了不少,赵栋却在作业本上批了“有进步,继续加油”。慢慢地,耿佳奕开始上课认真听讲,主动交作业,遇到难题还会主动请教。
高三冲刺阶段,赵栋针对他的薄弱环节制定了复习计划,每次模考后都帮他分析错题:“你的计算能力没问题,就是粗心——下次做完题,花两分钟检查一遍。”高考前一周,赵栋拍着他的肩膀说:“相信自己,北大的门,为你敞开。”他以省理科第4名的成绩被北大录取,耿佳奕第一个打电话给赵栋:“老师,我做到了!”
“每个学生都是一块‘璞玉’,关键是要用心雕琢。”赵栋常说,教育不是“挑好学生教”,而是“教好每个学生”。他的备课本上,记着每个学生的特点:谁偏科、谁胆小、谁容易骄傲,甚至谁家里有困难,都记得清清楚楚。“只有了解学生,才能对症下药,让他们越来越好。”
业精于“勤”:把经验共享为“财富”
“赵老师,这道题的教学设计,我总觉得不够好。”年轻教师钱勇拿着教案,有点不好意思地走进赵栋的办公室。赵栋接过教案,戴上老花镜,逐字逐句看了起来,边看边画:“这里可以加个生活例子,学生更容易懂;还有练习设计,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功夫是练出来的,百炼成钢。
从 2008 年被评为“市直学科带头人”起,赵栋就把培养青年教师当成了自己的责任。他常说:“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只有更多年轻教师成长起来,教育才能越来越好。”他带年轻教师有个“笨办法”:手把手教备课、磨课,听完他们的课,逐环节提建议;还把自己的备课本、听课笔记借给他们看,“这些都是我多年的积累,能帮他们少走点弯路。”
钱勇刚工作时,要参加全国青年数学教师优秀展示活动,赵栋陪着他磨课磨了二十多遍。从教学设计到板书设计,从语言表达到时间把控,每个细节都不放过。有一次,为了改一个教学环节,两人讨论到晚上八点多,赵栋还特意给她买了晚饭:“别急,咱们慢慢磨,肯定能做好。”最终,钱勇获得了全国二等奖,领奖回来后,他给赵栋鞠了一躬:“老师,没有您,我拿不到这个奖。”
这些年,赵栋指导的年轻教师中,有多人在省、市教学竞赛中获奖。2016 年,他被聘为福建省宁德市“中小学名师培养工程”跟岗实践指导教师;2019 年,又成为南通大学教育实习指导教师。每次有年轻教师来跟岗,他都把自己的教学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备课要‘备学生’,不能只备教材;上课要‘抓重点’,不能面面俱到;批改作业要‘有针对性’,不能只打勾打叉。”
作为备课组长,赵栋还带领组里的老师一起研究高考。每次高考结束后,他都会收集全国各地的高考试卷,逐题分析考点、难度,写成分析报告;每次模考前,他都会组织大家集体备课,讨论命题方向。2019 届高考前,他根据历年真题分析,预测了“导数应用”“立体几何体积计算”等几个重要考点,结果高考真的考到了,“不是我‘神’,是我们团队一起研究的结果。”
“赵老师就像‘定海神针’,有他在,我们心里就踏实。”数学组年轻教师曹植坚说,他第一次带高三,压力很大,赵栋看出了他的焦虑,温和地对她说:“别怕,我陪你一起备课、一起改作业 —— 谁都是从新手过来的。”那段时间,赵栋每天都会看他的备课本,听他的课,帮他调整教学方法,他说:“有赵老师帮助,我慢慢就找到了信心。”
德润于“行”,平凡中见“不平凡”
35年教龄,27年班主任,12届高三毕业班,80多名奥赛获奖学生……这些数字,并不是赵栋教学生涯“成绩单”的全部,这只是他“平凡岗位不平凡业绩”的一个缩影。
在赵栋看来,他只是个“普通的数学老师”。“我是农家子弟,当初考大学是为了跳出农门,可站上讲台后才发现,教育是‘良心活’—— 把学生教好,比什么都强。”他的办公桌抽屉里,放着一沓学生的来信:有耿佳奕写的 “您是我生命中的灯塔”,有李梓恒寄的“北大的冬天很冷,但想起您就暖和”,还有陆天奕送的“那个‘静’字,我一直记在心里”。
2025年,赵栋获得了“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领奖那天,他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衬衫,上台发言时只说了一句话:“我没什么特别的,就是把该做的事做好,把该教的学生教好。”
如今,57 岁的赵栋依然坚守在讲台前。每天早上第一个到教室,晚上最后一个离开;上课讲题时依然会说“稍微变一下”,课后依然会坐在折叠椅上和学生谈心;备课本上的“教育是爱的事业”,依然写得工工整整。
“只要学生需要我,
我就会一直教下去。”
赵栋说,他最大的愿望,
就是看到自己的学生“成人成才”——
“不管他们将来做什么,
只要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就满足了。”
END
来源:市教育工会、省教育科技工会
编辑:盛呈燕、单学艺
校对:沈健
审核:陈新荣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暂不支持手机端,请登录电脑端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