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区域产业。
11月6日,“向教育强省阔步前行”主题新闻发布会(基层专场)在苏州举行。此次发布会主题是“职业本科高质量发展”,展示我省职业本科高校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的创新理念与丰富实践。职业本科教育是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关键举措,对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发布会上,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无锡职业技术大学、苏州职业技术大学、扬州职业技术大学负责人出席并答记者问——
问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当前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将其视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产业升级的关键举措。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作为全国首家公办职业本科学校,在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方面有哪些创新探索与实践经验?
答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党委书记 谢永华:学校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坚持服务区域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坚定不移地走“产教融合、特色发展”之路。我们的探索与实践,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立德树人,构建职业本科育人新范式
学校传承黄炎培先生“手脑并用、双手万能”的办学思想,培养“五有三性”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我们通过公共基础课分层教学、专业核心课模块化整合、创新教育全程融入,设立“专业特区”和“卓越现场工程师班”,探索拔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路径。
二、聚焦产业,打造精准对接专业新布局
学校紧密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和江苏省“1650”产业体系,动态优化专业设置。一方面,推动传统装备制造类专业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升级,让“老专业”焕发“新活力”;另一方面,积极布局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专业。通过构建装备技术、工业互联网技术等专业集群,实现了专业与产业需求的100%精准匹配,确保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
三、深度融合,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新路径
我们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精雕学院”“苏豪产业学院”等9个现代产业学院,推行“3+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即3年校内系统学习+1年企业实战锤炼。通过课程与企业岗位精准对接、学分弹性置换、双导师协同管理等机制,将行业新业态、企业真实项目与技术标准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有效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实现“毕业即入职”,并在此基础上与企业结成了“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校企命运共同体。
四、强师赋能,构筑双师型队伍新生态
我们坚持“引育并举”,打造高水平双师型队伍:一是广纳英才,把“大师”请进课堂。大力引进“大国工匠”“全国技术能手”等顶尖人才,如中车首席技能操作专家、产业教授孙景南,将最前沿的技术和标准直接带给学生。二是校企共育,把课堂搬到“一线”。通过组建校企混编教师队伍、设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将课堂延伸到生产一线,学生导师既是教授,也是工程师和工匠。
面向未来,我们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关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大部署,紧密对接江苏产业焕新战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打造国际化职教品牌,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奋力加快建成“全国领军、世界一流”职业技术大学,努力为江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贡献更大力量!
问
新华网记者:无锡职业技术大学升格为职业技术大学之后,在职业本科人才培养的课程建设和改革方面将出台什么举措,以适应产业数转智改网联对人才新需求?
答
无锡职业技术大学党委书记 龚方红:学校从2012年试点高职本科培养,积累了丰富的职业本科人才培养经验。从当前制造业人才需求侧来讲,企业急需大量的具有数字化技术应用能力,能解决生产现场技术问题,具备技术项目实施经验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来推动企业数转智改快速落地。
学校升本之后瞄准产业人才需求的这种变化,积极推进职业本科项目式课程教学改革。通过引进企业真实项目和生产案例,转化为教学项目,以这些真实技术问题或工作任务为核心,让学生通过持续探究、协作完成项目来掌握相关知识和技术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项目实施与管理能力以及良好的工程师素养。
系统设计,全程贯穿。学校职业本科人才培养全程融入项目式课程,列出专业岗位职业能力清单对接到课程,进一步细化到教学项目,并按基础、专项、综合、拓展对教学项目进行系统序化组合,项目难易前后排列有序,能力培养能够相互支撑,贯穿学生整个大学学习过程,确保学生通过系统的项目式课程学习,形成扎实且可迁移的能力体系。
四新融入,成果导向。项目设计上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做中学;项目内容与载体上来自企业的真项目,体现“四新”技术;项目实施上每个学生要真做实干,有物化的学习成果;项目评价上要对接企业标准,提升企业评价要素比例。
双师四能,专兼结合。项目式课程教学改革关键点在于一支教学能力强、技术精湛的双师四能型教学团队的建设。学校强化课程组这一基层教研组织建设,激发其活力,同时充分发挥企业兼职教师作用,参与项目式课程建设与实施。
通过项目式课程教学改革实践,面向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探索行产业急需、企业离不开、学生发展优的职业本科人才培养路径。
问
新华日报记者:温书记您好!我们注意到,贵校在对接苏州产业需求的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鲜明特色,备受社会关注。您认为,在培养与未来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方面,学校的核心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
苏州职业技术大学党委书记 温贻芳:感谢提问。我们认为,其核心原因在于学校长期凝练的以下几大优势。
第一,我们的优势在于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的“高适应性”和“前瞻性”。
学校首批开设的6个职业本科专业精准覆盖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并重点建设机器人、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数字低空等12个前沿专业群。
第二,我们的优势在于产教融合的“深层次”和“场景化”。
具体来说,我们牵头运营着一个国家级的“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市域产教联合体”。这个平台不是一个虚的架构,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连接器”。我们通过它,把企业的真实岗位标准、真实生产项目和行业认证证书,转换成了教学中的“标准池、项目池、证书池”,让学生在学校里学的,就是企业里用的。
此外,我们还牵头组建了“全国数字低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一系列平台,高效集聚行业资源。截至目前,我们已经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了36个产业学院、建成了387个校外实训基地,并且拥有国家级的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可以说,我们的校园边界已经延伸到了工厂车间和创新一线,为学生构建了一个无处不在的“大课堂”。
第三,我们的优势在于人才培养体系的“高标准”和“强技能”。
课程方面,与头部企业共建岗位能力标准池,比如机器人专业,将236条企业标准融入教学内容,新形态教材占比超50%。实践方面,构建“基础实训—综合实践—岗位实习”三阶递进体系。竞赛方面,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学生在国家级各类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先后组织承办第二十七届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总决赛、江苏省大学生机器人比赛等41项重大赛事,为苏州产业培养8000多名工匠人才。成果层面,毕业生就业企业满意度达98.7%,形成“高满意度培养—高质量就业—高水平招生”的良性循环。
第四,我们的优势在于师资队伍的“高水平”和“结构化”。
学校拥有专任教师853人,其中博士206人,副高以上职称352人。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101人,包括黄大年式教学团队、国务院特贴专家、全国技术能手等,建有13个省级教学科研团队。这支队伍中,“双师型”教师占比超过85%,他们不仅承担教学任务,更带领学生参与真实企业项目,过去一年累计开展技术咨询与服务230次,签订技术合同金额达数千万元,真正实现了“教师能攻关,学生能实战”。
这四大优势共同构成我校吸引优秀学子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将继续秉持立德树人初心,为区域发展培养更多“留得下、用得好、能创新”的高端技能人才。
问
江苏新闻广播记者:在职业教育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浪潮中,扬州职业技术大学“下沉县域办学”的实践成效显著,尤其高邮湖校区的建设与运营备受关注,能否具体介绍一下?
问
扬州职业技术大学党委书记 马顺圣:扬州职业技术大学深耕高等职业教育领域40余年,始终坚持扎根扬州谋发展、服务地方谋共赢的办学定位,积极响应国家推动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下沉县域办学的号召,于2022年3月在高邮城南新区启动高邮湖校区建设,2024年9月全面建成并启用,通过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助推高邮县域经济发展。
产教精准对接,专业设置锚定地方产业需求。我们深知,职业教育生命力在于与产业同频共振。高邮湖校区目前入驻7个学院,所有专业100%对接高邮“511”现代产业体系和区域主导产业,实现产业需要什么,我们就培养什么。比如:高邮智慧照明产业占据全国70%的灯杆和40%的室外照明灯具市场份额,我们就设置电子工程学院,定向培养智慧照明、新能源光伏产业技能人才;针对高邮国家农业科技园以优质稻麦、特色花木、健康畜禽为主导的产业特点,园林园艺学院精准发力,培养特色农文旅专业人才;特别是围绕即将启用的高邮通用机场,我们提前布局,成立低空经济产业学院,助力高邮抢占低空经济新赛道,培育未来产业增长极。
校企协同攻关,科研转化服务产业升级。我们与高邮地方政府、龙头企业建立了“产业共推、技术共研、平台共建、人才共育、资源共享”协同机制,双方每年共同制订合作任务清单,聚焦产业痛点、企业难题精准发力,探索形成“有组织科研+有组织转化”工作模式。2025年共设置12类39个重点合作项目。比如,我们为高邮11条重点产业链配备科技创新团队,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我们与企业共建服装智能制造实训中心,获批国家发改委教育强国项目;联合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流域所,共建“生态环境部河口与海岸带环境重点实验室-高宝邵伯湖研究中心”,为建设江淮大走廊,保护南水北调东线源头生态环境做支撑;还与多个企业合作“揭榜挂帅”项目,一年来,联合申报授权发明专利18项,实现成果转化12项,助力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开放融合惠民,资源共享助力民生改善。我们始终坚持“产教科城人”融合发展理念,一方面,医学院、师范学院分别与高邮本地医疗机构、中小学校深度合作,紧密对接“一老一小”民生需求。另一方面,联合地方共建老年大学、开放大学,完善高邮终身学习体系。同时,联合打造工业文旅、师范学堂、现代农业等科普基地,服务青少年科普教育。我们还成功举办无人机测绘大赛、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研讨会等全国性活动,为高邮搭建了产业交流、人才汇聚的平台,扩大城市影响力。
高邮湖校区运行一年多以来,我们深刻体会到:下沉县域办学,不仅让学校与产业实现了地理上相邻、心理上相亲、行动上相携,更实实在在为高邮带来优质资源,集聚了产业发展人气、推动了特色产业升级,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职大动能”。同时,县域产业真实需求也为学校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提供了“源头活水”。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校地协同,让职业教育在服务县域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
来源:办公室
编辑:王筱
审核:朱茂勇 许南欣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猜您喜欢暂不支持手机端,请登录电脑端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