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一丹创新职教英语,连接专业实践,助学生升学大赛双赢,成名师引领教学改革。
有一种老师,致力于把优秀的学生送进名校。
而另一种老师,则致力于重新定义“优秀”。
她的英语课,飘着汽修间的机油味,带着服装实训室的创意,还融入了幼教室的童趣。
她用15年光阴,把“职味英语”熬成一锅有温度的汤,把自己熬成一盏灯,照亮职教学子通往本科、通往赛场、通往未来的路。
她是杨一丹,江苏省海门中等专业学校副校长,全省中职领域第一位英语正高级讲师。

一场转身,从“归零”到“领航”
2009年,她从普高讲台转身,踏入职校教室。
在许多人看来,这是一次从“主流”到“边缘”的转身。但对她而言,这却是一场直面教育本质的“返乡”。
每天,迎接她的,是校园晨露晶莹的第一缕曙光;陪伴她的,是办公楼深夜不灭的灯光。
她把普高的积淀“归零”,在职教的土壤上,耕出了不一样的收成。

一碗“职味英语”,让课堂照见未来
她发现,传统的英语课与学生的专业未来严重脱节。“在黑板上学操作,在试卷里练口语”的英语课,与学生未来的工作场景毫无关联。
“学生为什么要学?学了有什么用?”——这个最根本的问题,成了她课堂革命的起点。
她首创“双境融合、双轨联动、双场共育”的“职味英语”,做了一件大胆的事:拆掉教室的“墙”。
于是,英语课变得“烟火气”十足,她端出了一碗“职味英语”的汤。
这碗汤,不灌语法,不背模板,而是把英语“熬”进专业的烟火里:
汽修课上,学生用英语描述零部件;
服装设计课上,他们用英语讲解设计理念;
学前教育课上,他们用英语讲童话故事……
她说,“我们要教的,不是‘考试的英语’,而是‘有用的英语’。”
课堂,不再是单向灌输,而是双向奔赴——语言奔向职业,知识奔向应用。
她的“职味英语”教学成果,荣获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从一所县城职校,走向全省。

一束光,照亮“逆袭”的升学路
她不仅教英语,更托举学生的未来。
她的教育哲学朴素而坚定:“没有差生,只有差异。我们要做的,是找到属于他们的赛道。”
在她看来,那些中考失利的孩子们,只是潜力尚未被发现的“绩优股”。
她主管的职教高考本科上线人数常年稳居全省前列,用实实在在的成绩,回应了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质疑。
她带着教师团队传道授业,激励赏识,无数被普高拒之门外的所谓“差生”被唤醒,被激活,被照亮,实现了人生的“逆袭”。
她说,“教育最美的样子,就是看到孩子们眼里重新闪起的光。”

一座灯塔,引领团队穿越“六连冠”
她是“金牌教练”,也是“教练的教练”。
作为一名教师,大赛成了她检验“职味英语”的试金石。信息化教学、实训教学、课堂教学、创新大赛…… 她横跨多个学科、赛项,逐一攻克,累计斩获省级以上金牌、银牌20多次,实现了职教领域的“金牌大满贯”。这不仅是荣誉,更是“职味英语”教学范式行之有力的证明。
作为分管教学校长,她带领这所县域职业学校,在南通市教科研综合考核中连年夺冠。
作为江苏省杨一丹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她创新教师培养机制,打造出梯队清晰、专业过硬的教师团队。她牵头成立江苏省英语名师工作室联盟,担任省英语课程改革基地负责人,成为全省英语教学改革的“种子基地”,培养出一批批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
她说:“独行快,众行远。融入奔竞的团队,努力便有了方向。”

一条路,且歌且行
每天清晨,当她走进海门中专的校园,看到学生们自信的笑容,就知道——
这条路,她选对了。
从教二十五年,她始终相信:
教育不是筛选,而是点亮;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她用15年的时间,把“职味英语”熬成汤,喂给职业教育的春天;
她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把“后进生”送上本科路、大赛台。
她说:“我们划着平凡的弧光,也要照亮一片星空。”

杨一丹|人物简介
江苏省海门中等专业学校副校长
正高级讲师
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江苏省职业教育杨一丹名师工作室领衔人
江苏省巾帼建功标兵
江苏省教科研先进个人
获全国信息化教学大赛二等奖、江苏省信息化教学大赛一等奖
获江苏省职业院校教学大赛一等奖
获江苏省青少年科创大赛教师组一等奖
获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主持省级课题9项、出版专著教材3部

来源:人事处(教师工作处)、市教师发展学院
编辑:单学艺、盛呈燕
校对:沈健
审核:陈新荣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猜您喜欢暂不支持手机端,请登录电脑端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