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自考报名-南京网络教育-教育培训--江苏教育黄页

4位江苏科学家获2019“科学探索奖”,为什么是他们?

:2019年11月04日 人民网江苏频道
分享到:

11月2日下午,由腾讯以及北京大学教授饶毅,携手杨振宁等14位知名科学家发起的2019年“科学探索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9大基础科学领域的50位获奖人集体亮相。记者从颁奖现场获悉,来自南京大学、东南...

鼓励探索,面向未来。11月2日下午,由腾讯以及北京大学教授饶毅,携手杨振宁等14位知名科学家发起的2019年“科学探索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9大基础科学领域的50位获奖人集体亮相。记者从颁奖现场获悉,来自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的4位江苏青年科学家得到表彰,未来5年,他们每人将累计得到300万元奖金,用于各自科研。

“不奖项目,不奖成就,就是奖励人,而且是青年科研工作者。”去年起,腾讯基金会启动投入10亿资金,发起定位鲜明的“科学探索奖”。奖项发起人之一马化腾说,应该更加关注更底层的、更基础性的、可能市场上不感兴趣的基础研究和前沿核心技术,大家觉得头几年可能根本没法转化成商业价值。这些领域恰恰就是现在被忽视的地方。

基础科学以及前沿技术,是今年表彰的重要方向。来自南京大学的两位获奖者万贤纲、施勇的研究分属“数学物理学”、“天文和地学”领域来自东南大学的获奖者杨俊宴、徐赵东致力于“交通建筑”领域的研究

万贤纲

近年来,拓扑量子态是物理学和材料科学领域的前沿热点,并成为近年来诺奖表彰的热门方向之一。“肯定他和合作者提出了Weyl半金属概念;发展新的预言拓扑材料理论方法,预言数千种拓扑材料。鼓励他为发现全新量子效应等重大基础科学问题的研究提供全新视角。”这是“科学探索奖”对于南京大学物理学院万贤纲教授的颁奖词。“就像拉起一张‘大渔网’,一网捞尽近万种的拓扑材料线索。”万贤纲和团队的研发成果“拓扑材料基因库”今年2月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

施勇

“人类考古学家想通过研究,知道我们的祖先是谁。我们也想知道,宇宙第一代天体是怎么形成的、太阳的祖先长什么样子。”对于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施勇而言,“漫漫星辰”始终驱动着他的科研好奇心,吸引着他一路追随仰望。通过研究两个近邻贫金属星系,施勇发现它们的恒星出生率只有类银河系星系的1/10到1/100。由此,施勇在国际上首次证实了第一代恒星的低出生率。“肯定他在星系中的恒星形成规律和活动星系核方面的努力,支持他开展矮星系的多波段观测研究,探索解决冷暗物质模型的小尺度危机。”现场,颁奖嘉宾念出施勇的获奖理由,也开启了他下一个“星际小目标”。

杨俊宴

“每位伟大科学家都有自己的AB面”,这句话在东大建筑学院教授杨俊宴的身上表现得尤为贴切。他不仅是建筑领域的“大牛”,更是学生眼中的“有趣的灵魂”。学生介绍,杨俊宴涉猎广泛,有个不得不提的“重量级”身份——2010年全国蟋蟀比赛冠军,以及《中国蟋蟀》杂志专栏作家。此外,他还是位民间电竞高手,学院流传过一段趣事——东大建筑学院学生参加一个电竞比赛,在决赛时放弃资格,因为要回去画图交作业了,而带队的正是这位杨俊宴教授。充沛的热情、永葆好奇心,也是驱使科学进步的重要品质。杨俊宴的科研方向是“建筑大数据”,他的获奖理由是:肯定他围绕智慧城市大数据研究,构筑了基础理论到关键技术再到工程实践的科研全链条,支持他在智能化城市设计、城市大数据预测等问题上探索。“依靠多源异构的大数据,我们可以真实地了解所有的城市公园绿地在高精度的层面上,市民到底是如何使用的,他们有什么需求、哪些人群在使用,然后再来进行绿地空间的设计和布局,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杨俊宴说,目前,南京、常州、高邮等市都采用了多源异构大数据的洞察和分析结果来推进城市规划和建设。

徐赵东

来自东南大学的两位获奖者,虽都属“交通建筑”领域,但细分方向却有所不同,“减震”是徐赵东研究的关键词。给他的颁奖词是:肯定他在磁流变智能减震材料与一体化智能减震结构、低频高耗散粘弹性减震结构方面的成绩,支持他在多维隔减震和复杂土木结构减震等问题上的探索。徐赵东教授领衔完成的“高稳定高耗散减振材料制备关键技术与装置开发及工程应用”的创新技术研究,获得了201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当时他年仅39岁,是同类奖项中年龄最小的第一完成人。

杨振宁

颁奖典礼的“压轴”环节,“科学探索奖”发起人、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现场致辞。“这个奖表彰青年学者,这是非常有远见的想法。科研工作者一生有两个最困难的时期:做研究生的时候,以及获得博士学位以后的5-10年的期间。”杨振宁说,研究生时期的难在于“身份的变化”,要从学知识的转变为做研究的;博士生期间的挑战则在于选择,要选择在某一领域做出一个能够站得住的科研。

在祝贺得奖的50位青年科学家的同时,杨振宁也语重心长地分享了一些心里话。“20世纪的科学发展,是从基础科学到应用科学的过程,这在人类历史上是空前的。得益于这样的发展,20世纪初到20世纪末,人类的生产力增加了几百倍。”杨振宁说,一位年轻的学者在这个时候进入科研队伍,是幸运的,也是面临巨大挑战的。对于如何选择自己的科研方向,杨振宁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不要去管这一领域是“红得不得了的”还是已被“很多人抛弃的”,最关键的是,你要先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能力,了解自己的兴趣,根据这个“了解”去选择所要走的路,是最容易成功的。

[我要纠错]
文:宋聪乔&发表于江苏
关键词: 鼓励 探索 面向 未来 11月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点个赞
0
踩一脚
0

您在阅读:4位江苏科学家获2019“科学探索奖”,为什么是他们?

Copyright©2013-2024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

最热文章
最新文章
  • 卡尔蔡司镜片优惠店,镜片价格低
  • 苹果原装手机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