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首 页 > 教育动态> 其他地区>正文

    食品安全、振兴县中…一文读懂“十四五”教育强国建设“成绩单”

    :2025年09月23日
    新京报

    “中国高等教育让更多的年轻人有机会上大学。”

    “教育具有鲜明的人民属性,每个家庭每个人都关心教育。在世界范围内作比较,中国已经建成规模最大且高质量的教育体系,为孩子们平等接受教育提供了坚强保障。”9月23日,在国新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如是说道。

    中国基础教育已经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义务教育全国2895个县域实现基本均衡、学前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2%、今年学前一年免费惠及1200多万儿童……在谈及基础教育领域的建设成果时,怀进鹏列举了这一组数据。其表示,中国基础教育已经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我们刚刚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上海签署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协议,这说明中国的基础教育和科技教育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

    怀进鹏提到的“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于9月21日在上海正式成立。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类中心首次落户中国,是教科文组织在全球设立的第10个一类中心,也是在欧美之外首个全球性一类中心。研究所的主要职能是促进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教育,涵盖从幼儿到成人的各个阶段,致力于为全民提供包容、公平、适切和优质的STEM教育。

    与此同时,基础教育领域的教育综合改革也在不断推进。怀进鹏提到,以县中振兴为推动,改变以升学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配合中考改革进行探索,淡化竞争、减少焦虑,高考综合改革持续落地,并已在各地全面实施。

    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上,教育部副部长王嘉毅介绍,“十四五”期间,“学生体质强健计划”开启实施,各地增加体育课、体育课后服务和大课间,推动课间活动由原来的10分钟延长到15分钟,落实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2小时要求。与此同时,教育部联合多部门实施了“近视防控光明行动”,抓牢幼儿园和小学这个关键阶段,抓住电子产品使用这个关键因素。目前,全国学生总体近视率和五年前相比有所下降。

    校园食品安全是家长们关心的重点。

    王嘉毅表示,在保障饮食健康上,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了中小学校园餐专项整治,制定校园食品安全指引,规范了食材采购、验收、加工、售卖等关键环节,组织了从业人员培训,对全国各级各类学校食堂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同时还改善食堂的硬件条件,推动中小学普遍成立了膳食监督家长委员会,严肃查处了一批校园食品安全事件。在提及近期地方出现的校园食品安全问题时,王嘉毅说道,“专项整治任务仍然艰巨,我们将抓紧不放、持续用力,特别是压实各方责任,坚决守住孩子们‘舌尖上的安全’。”

    针对下一步工作计划,王嘉毅表示要抓好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健康学校建设和学科美育教学改革试点,全面落实教育方针,努力把每一所学校都建设成为健康学校。

    “十四五”期间,高等教育累计向社会输送5500万人才

    “中国高等教育让更多的年轻人有机会上大学。”怀进鹏表示,目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从2012年的30%,达到现在的60.8%,提高了一倍多,进入世界公认的普及化阶段。

    这一成果与优质高校本科生招生扩容计划、面向农村和脱贫地区考生实施的重点高校专项招生计划等息息相关。怀进鹏还提到,学生资助实现了各学段、各级各类学校、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每年惠及学生约1.5亿人次。

    根据统计,从2021年到2024年,全国累计资助学生6.3亿人次,年资助学生约1.5亿人次;学生资助金额累计超1.2万亿元,其中各级财政累计投入8482亿元,占资助总金额的70%,是学生资助资金的主要来源,年均投入金额较“十三五”期间增长了32%。

    在更多年轻人有机会上大学的同时,高校也在源源不断地为国家发展输送人才。

    “十四五”期间,高等教育累计向社会输送5500万人才。高校获得75%以上国家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55%以上的科技进步奖,特别是在生命科学、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物质科学和空间科学等领域取得一批原创性成果,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持续发展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同时,在推进人才供需适配改革上,学科专业目录从10年前每10年修订一次,到现在每年更新发布急需学科专业清单,并适时发布微专业、微学分,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这两年多,学科专业点调整比例超过20%。推进实施本科教育改革试点计划,在计算机科学、数学、物理和生物学等9个基础学科领域出版系列核心教材。

    此外,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中,研究生可以用专利、产品设计、方案设计等创新性成果申请获得学位,历史性地突破了学位授予“唯学位论文”限制。

    职校生“上升通道”日益畅通,五年新增63所职业本科学校

    职业教育也在“十四五”期间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数据显示,职业教育供给了现代产业70%以上新增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提供更多助力。

    教育部副部长熊四皓介绍,目前,我国职业院校有中职、高职和本科三个层次,中职学校有9302所,高职有1562所,职业本科有87所,在校生共3400万人,“我们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一共设置了19个专业大类、97个专业类、1434个专业、12万个专业点,基本涵盖了国民经济各领域,全面覆盖了联合国产业分类的41个工业大类。”

    职校生的“上升通道”日益畅通。据悉,五年国内已新增了63所职业本科学校,52所普通高校开设了职业本科专业。

    熊四皓说道,在提升职业教育培养质量上,实施了第二期“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技能型高校的“国家队”。组织校校联合、企企联手、校企对接,实施“高技能人才集群培养计划”,推动行业企业向职业院校开放技术标准、生产资源、职业场景,让学生在生产一线、真实环境中,锻炼实践能力,提高实战本领。“下一步,我们将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源源不断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

    为1885万教师减负,社会事务进校园事项压减65%以上

    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针对教师队伍建设,教育部副部长杜江峰表示,全国1885万教师的整体结构与素质能力实现了“双优化”。

    在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上,开展了教师教育创新机制改革试点,重点围绕吸引优秀人才从教、优化院校布局、改革课程体系等,全面深化改革。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推动高水平综合大学举办教师教育,开辟了高素质教师培养的新赛道。推进“国培计划”精准培训,重点支持音体美劳、科学教育、心理健康等紧缺教师培训,着力提升职教师资“双师”素养,倾斜支持中西部高校教师发展,目前每年培训教师达到100多万人,实施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行动。

    同时,教师的地位待遇得到巩固提升。

    杜江峰表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省市县三级全面达标,巩固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成果,中西部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惠及130多万教师。围绕医疗、交通、消费等领域出台惠师政策,推进公共服务“教师优先”。

    此外,大力减轻教师负担,社会事务进校园事项在“十四五”期间压减65%以上。

    “下一步,我们将推进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快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筑牢教育强国根基。”杜江峰说道。


    文⁄宋聪乔&发表于 江苏
    [我要纠错]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关键词: 基础教育质量 提升教育公平 STEM教育国际 职业教育发展 教师队伍减负
    有价值
    0
    无价值
    0
    猜您喜欢
    最热文章

    暂不支持手机端,请登录电脑端访问

    正在加载验证码......

    请先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