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女大学生被冒充内地公安骗走800万港元,因恐惧和信息不对称被骗,家人未及时提醒。提醒公众警惕公检法冒充诈骗,核实信息,勿转账。
10月26日,据澳门司法警察局消息,日前,一名在澳门就读大学的香港女子误信骗子冒充的“内地公安”,按照对方指示向父母索款缴付“保证金”,最终被骗800万港元(约合人民币733万元)。
据澳门司法警察局披露,该案受害人为香港居民,在澳门读大学,今年8月上旬接获自称“内地执法人员”来电,称其内地手提电话号码涉嫌发放大量诈骗短信。电话随后转线至“公安”接听,对方要求受害人接受调查并视频办案,过程中要求交付400万港元“保证金”,并教唆事主以到外地升学为由,向父母索款。
受害人按照骗子的指示,将款项转账到指定的香港银行账号后,骗子声称案情严重,要求其再额外支付400万港元“保证金”。随后受害人再从自己的账号,转账400万港元到骗子指定的香港银行账号。
受害人在等候“调查”期间,其家人接获香港银行通知,称汇款有可疑。受害人向家人了解后,于10月23日向澳门司法警察局报案。目前,澳门司法警察局正在调查案件,暂未有人被捕。
这是一起令人痛心的电信诈骗案件,虽然犯罪分子的套路比较老旧,方法也比较简单,但涉案金额巨大,也揭示了当前诈骗手段的精准化和危害性。这名女大学生之所以能轻易被骗走700多万,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为什么她能轻易被骗?主要原因分析
1. 诈骗分子的手段极其高明且具有极强的迷惑性:
精准冒充权威机构: 骗子冒充“内地公安”,利用了执法机关在普通民众心中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当人们接到“警方”电话,本能地会产生紧张和服从心理。
精心编织的剧本(话术): 诈骗剧本逻辑严密。首先以“涉嫌犯罪”(发放诈骗短信)为开场,制造恐慌;然后“电话转接至公安”,显得流程正规;接着“视频办案”,通过视频看到对方可能穿着仿制警服、身处仿造办公环境,极大地增强了可信度。
心理操控与隔离:
制造恐惧: 声称事主“涉嫌严重犯罪”,可能面临法律制裁,摧毁其理性思考能力。
要求保密: 通常会以“案件涉密”为由,警告受害人不得向任何人(包括家人)透露,否则会“加重罪行”。这成功地将受害者与可能提醒她的家人朋友隔离开来。
持续施压: 整个过程中,骗子会保持高压态势,不让受害人有时间冷静思考和核实。
2. 受害者自身的脆弱性:
社会经验不足: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虽然已是成年人,但可能长期生活在校园相对单纯的环境中,对社会上的复杂骗局缺乏足够的警惕性和辨别能力。
对内地司法程序不熟悉:受害人是香港居民,在澳门读书,可能对内地的公安机关办案流程不熟悉。骗子利用这种信息差,编造了“视频办案”、“缴纳保证金”等根本不存在的程序。
在恐惧情绪下失去判断力:当人处于极度恐惧和焦虑的状态时,大脑的理性思考区域会受到抑制,更容易被操控。她一心想“证明清白”、“避免牢狱之灾”,从而对骗子的指令言听计从。
经济条件优越,获取大额资金相对容易:能够两次筹措共800万港元,说明其家庭经济状况非常好。这也使得她成为了骗子眼中的“优质目标”(俗称“肥羊”)。骗子可能正是在前期交流中摸清了她的家庭背景,才敢于开出如此高的价码。
3. 家庭沟通与防范意识的缺失:
索款理由的“合理性”包装: 骗子教唆她以“到外地升学”为由向父母要钱,这个理由对于在读大学生家庭来说,听起来是合理且重要的,降低了父母的戒心。
家庭防骗沟通不足: 新闻中警方特意提醒家长要“多关心子女并分享防骗资讯”。此案中,如果家人之前曾与她深入交流过类似的诈骗案例,或许能在关键时刻引起她的警觉。直到银行发现汇款可疑并通知家人,骗局才被揭穿,为时已晚。
二、 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关键防范措施
对于每个人(尤其是学生和老年人等易感人群):
牢记基本原则:
公检法机关绝不会通过电话、QQ、微信等社交软件办案。
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安全账户”或“保证金账户”。 任何要求将资金转移到指定账户进行“审查”、“保管”或缴纳“保证金”的行为,百分百是诈骗。
绝不开启“屏幕共享”或下载不明APP。 骗子会利用这些功能窃取你的银行密码和验证码。
绝不提供银行卡号、密码、短信验证码。 这是资金安全的最后防线。
保持冷静,核实真相:
接到可疑电话,特别是自称政府机关、银行的,立即挂断。
主动、独立地核实信息: 通过官方渠道查找该机构的联系电话(如拨打110或亲自前往派出所),回拨过去进行咨询。切记不要使用对方提供的或来电显示的号码回拨。
及时求助: 把事情告诉家人、朋友或老师,听取他们的意见。不要因为骗子的“保密”威胁而独自承受。
对于家长和家人:
加强沟通与教育: 定期与子女,特别是离家在外的子女,分享最新的诈骗案例和防骗知识。让他们知道,无论遇到什么“麻烦”,家永远是后盾。
建立财务“防火墙”: 当子女突然提出不寻常的大额资金需求时,特别是与“法律”、“升学”、“签证紧急”等理由相关时,必须通过其他途径(如直接联系学校、老师)多方核实,切勿轻易转账。
关注子女情绪状态: 如果发现子女近期神情紧张、长时间通话神秘、频繁要钱等异常行为,应耐心沟通,探究背后原因。
总结来说,这起案件的核心问题在于: 诈骗分子利用恐惧心理和对权威的信任,结合精心设计的剧本,成功绕过了受害者的理性判断。我们要做的就是普及常识、保持警惕、加强沟通,让“我们”和家人都能建立起一道坚固的心理防线,让骗子无机可乘。
来源:南方都市报、扬子晚报、南京择校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暂不支持手机端,请登录电脑端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