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首 页 > 教育动态> 其他地区>正文

    国内首部司法社工领域蓝皮书发布,详解未成年人司法社工服务经验

    :2025年11月02日
    新京报

    北京市专门做未成年人司法的社工服务机构共9家,分布在16区,其中专门从事未成年人司法社工服务的社工有188人。

    44名专家学者清晰阐释中国未成年人司法社会工作,总结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在未成年人司法工作中的社会工作服务,收录各地未成年人司法社工服务机构的分布情况……11月2日,在由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中国社会工作学会、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指导以及首都师范大学主办的“第十一届司法社会工作服务理论与实务研讨会”上,《中国未成年人司法社会工作发展报告(2025)》蓝皮书正式发布,旨在为开展未成年人司法工作的司法机关提供更科学的服务。

    历经17个月编撰,总结未成年人司法社工服务20年经验

    首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曹文军在致辞中表示,社会工作是该校重点发展、特色鲜明的学科之一,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形成司法社会工作、学校与青少年社会工作、基层治理三大核心方向,并与法学、教育学等学科深度融合,构建起“宏观—中观—微观”一体化的社会工作知识体系。在司法社会工作领域,该校于2008年获教育部批准建设首批“司法矫正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21年牵头编制我国首部司法社会工作国家标准——《未成年人司法社会工作服务规范》;2023年与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成立国家级研究基地;2025年,学校还将配合中央社会工作部与最高检,在全国推动未成年人司法社会工作服务高质量发展项目。

    会上,《中国未成年人司法社会工作发展报告(2025)》蓝皮书及司法社会工作系列教材正式发布。受访者供图

    曹文军表示,希望与会同仁共同深耕司法社会工作的理论土壤,推动司法社会工作理论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健全与完善;聚焦现实问题,特别是在未成年人司法保护,青少年社会工作、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等领域,加强跨专业、跨领域、跨层级的协同创新;着力打通人才培养、使用与发展的全链条,不断创新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注重价值引领,在司法改革的生动实践中,源源不断培育政治坚定、专业精湛、情怀深厚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会上,《中国未成年人司法社会工作发展报告(2025)》蓝皮书及司法社会工作系列教材正式发布。蓝皮书由中国社会工作学会支持、首都师范大学组织编写,是国内第一本司法社会工作领域的蓝皮书。该书的编撰历经17个月,由业内44名专家学者领衔编写,从总体发展情况、地方发展情况、疑难问题分析突破、经典服务案例解析几个方面出发,对现阶段中国未成年人司法社会工作服务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系统、清晰的阐释,为服务高质量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最高人民检察院每年都会发布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的白皮书,最高人民法院今年也发布了未成年人审判40年的白皮书,在阅看白皮书的过程中,发现我们配合未成年人检察和未成年人审判工作开展了大量的社会工作服务,如今已经走过了20年的历程,因此希望把这些工作做系统的总结,这本蓝皮书分为4个组成部分,第一部分就是我们未成年人司法社会工作20年发展的总报告。”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北京青少年社会工作研究院院长席小华介绍,各地未成年人司法社工服务的发展经验、典型案例也一并收入蓝皮书中。

    司法社工服务仍需壮大,有专家提出算法优化的网络保护

    值得一提的是,蓝皮书后还附录了各地未成年人司法社工服务机构的分布情况,便于司法机关更快速地找到它们,建立对接和联系,以在全国快速推动未成年人司法社会公共服务的高质量发展。

    接受采访时,席小华介绍,北京市专门做未成年人司法的社工服务机构共9家,分布在16区,其中专门从事未成年人司法社工服务的社工有188人,配合学校对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提供矫治服务,配合公安机关对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尚未构成犯罪的未成年人提供教育矫治服务,对案件中被侵害的未成年人进行救助,做好涉罪未成年人的社会调查关护和帮教等工作。

    参会人员举起相机拍下自己关注的内容。 受访者供图

    但她同时坦言,虽然北京市关于未成年人司法社工服务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但这些机构和人员的规模仍需壮大。“我们有很多精细化的关护帮教,比如涉及民事案件中有未成年子女的纠纷案件特别多,需要更多专业的力量和稳定的经费支持,比如希望涉及心理学、教育学、法学的专业人士投入到司法社工服务的行列中来,也可吸纳更多的志愿者加入其中。”席小华呼吁道。她也希望这一职业体系能够搭建得足够完善,“我相信保障体系足够健全,就会有更多的学生进入这一领域就业”。

    主旨发言阶段,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的19位社会工作领域知名专家围绕“司法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分论坛中,来自高校和一线实务机构的32位专家聚焦人工智能、社区矫正、禁毒、未成年人司法、信访等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其中,记者注意到上海开放大学民生学院教授、中国社会工作学会司法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任文启带来《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中的算法梗阻及其突破》的演讲,他希望推动未成年人在网络保护中的算法优化。

    “虽然我们的App在2018年之后做了很多优化设计,比如防沉迷模式,但实际上还只是‘外在识别’的层面,要求未成年人自己或监护人填写实名认证信息,这很容易被绕过。”任文启希望立法能够推动“内在识别”层面,即手机等终端设备可以自动识别使用者为未成年人,自动鉴别哪些信息可以推送、哪些不可以推送。“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生物识别的技术下,企业是可以做到‘内在识别’的,但出于经济利益和社会权益的博弈,我们希望在立法上能够突破算法的优化。”任文启表示,目前立法上停留在“外在识别”的要求,希望能够通过“内在识别”彻底解决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问题。

    文⁄宋聪乔&发表于 江苏
    [我要纠错]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关键词: 中国未成年人司法社会工作 蓝皮书 首都师范大学 司法矫正 社会工作人才培养
    有价值
    0
    无价值
    0
    猜您喜欢
    最热文章

    暂不支持手机端,请登录电脑端访问

    正在加载验证码......

    请先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