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使人能从山间小道走向大道通衢,从迷茫无望之处走向光明希望之途。
“如果人生是一本书,通过阅读我可以活成千上万辈子,生命的长度是靠一本书一本书码出来的,生命的高度是靠一本书一本书摞起来的。”9月23日,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礼堂内,作家凸凹(原名史长义)向台下来自北京各大高校的学生们真诚说道。
这是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主办,新京报社、北京中医药大学承办的“书香青春 阅见未来”2025年首都大学生系列读书活动之文化名家进校园活动现场,凸凹带来主题为“阅读,提升了我们的自主选择能力”的分享。
作家凸凹以自己的切身经历讲述为何读书会改变命运。 新京报记者王远征 摄
50余所高校积极参与“书香校园”线上展示活动
活动伊始,现场播放的“书香校园”视频作品吸引了大家的关注。“书香校园”线上展示活动是2025年首都大学生系列读书活动的重要部分,自今年4月下旬活动启动以来,50余所高校积极响应、因校制宜,组织开展“一校一品”特色读书活动,借助新京报搭建的#我们的书香校园#微博话题,多角度展示本校书香氛围,引领校园读书风尚,发挥环境育人功能及示范引领作用。
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王停表示,北京中医药大学是中医药高等教育的领军者,致力于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中医药人才,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发展。中医药文化传承在校园落地生根,离不开书香的滋养。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书香校园”建设,以良乡新图书馆“巨构药匣”特色设计与110万册馆藏为根基,通过“中医数字图书馆”“首都中医药古籍阅览馆”等平台实现古籍数字化与智慧服务的升级,更以中医药文化长廊彰显特色。
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王停。 新京报记者王远征 摄
王停介绍,该校还依托杏林成长导师开展读书分享会,打造“师生共读中医经典”“红・阅”读书班等特色品牌,“红・颂”原创音乐诗画剧目《清开芬芳》亮相“大学生阅读之夜”,逐步构建起“书香北中医”品牌矩阵。通过多元化阅读推广,学校还引导同学们在《黄帝内经》中感悟生命智慧,在《本草纲目》中探寻本草奥秘,培养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习惯,让书香与药香萦绕校园。
王停向同学们分享三点感受:第一,作为新时代大学生,要在阅读中厚植家国情怀,从书中读懂自身的责任与担当。第二,面对时代赋予的使命,要通过阅读涵养精神、校准方向,让个人成长始终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第三,将阅读所得转化为具体实践:在实验室里深耕专业难题,在学术研讨中碰撞思想火花,在社会实践中增长才干,在志愿服务中传递温暖。
作家建议大学生们“给阅读留点时间”
“医生医身、阅读医心。”在凸凹看来,“阅读使人能从山间小道走向大道通衢,从迷茫无望之处走向光明希望之途;读书能拓宽知识谱系,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从容应对,从而始终立于不败之地;阅读能让人涵养精神,从生存状态进入灵魂状态,使生命饱满自洽,有无尽的喜乐。”凸凹以自己的切身经历讲述为何读书会改变命运。
在互动交流环节,大学生向凸凹提问。 新京报记者王远征 摄
凸凹形容自己成长的村庄很偏僻,就像一个“密闭的葫芦”。他早早就意识到,只有拼命阅读书籍报刊才能够获得学习力,进而走出山沟。后来,因为陷入职业瓶颈,喜欢阅读的他走向了文学写作之路。在他看来,对大学生而言,课余进行的阅读会让他们拥有应对困境的能力。
“青年大学生应该读哪一类书籍?”“如何从阅读中汲取营养,逐渐培养出医者的情怀?”在互动交流环节,大学生们踊跃提问,凸凹也从自身经历出发一一给予解答。他鼓励学生们阅读自己喜爱的文学作品,让书中细腻的文字使自己变得更有涵养。
“走进大学,我们接触世界的方式更多了,比如短视频等,可能就没办法静下心阅读,您有什么建议?”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国际中文教育2025级硕士研究生王凯向凸凹提出了自己的困惑。王凯告诉记者,自己在求学过程中,一直感觉阅读非常重要,但进入本科阶段后,有了更多的学习方向,对阅读开始淡忘,通过参与此次活动,他重新认识到阅读是一件必不可少的事情。“今后,我会慢慢地像老师说的一样,给阅读留点时间。”王凯说道。
听完此次讲座,北京中医药大学2022级中药学院中药学专业学生公佳玉最大的感受是“被点醒”。“原来阅读不只是‘看书’,更是在为人生选择‘攒底气’。阅读给了我们‘多双看世界的眼睛’,有了这些视角,我们才能在岔路口做出更贴合自己的选择。”公佳玉表示未来会尝试读更多元的书,让每一次阅读都成为自主选择能力的“充电宝”。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暂不支持手机端,请登录电脑端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