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活动是科学家精神主题课程第二次走入顺义区委党校主体班,也是北京市科技教育中心(市科协党校)2025年度重点活动之一。
人类文明发展至今,我们赖以生存的作物从何而来?科学家精神是什么?9月26日上午,北京市科技教育中心(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党校)“弘扬科学家精神”系列活动走进中国共产党北京市顺义区委党校,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顾红雅以《植物与人类文明》为题为顺义区优秀正科级干部示范培训班的学员们带来一场精彩的科学家精神主题分享。
顾红雅介绍,按照营养来源,生物分为自养生物和异养生物。她从叶绿体的“祖先”光合细菌讲起,分享了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氧气和养分,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从植物的光合作用切入,她将人类的起源和演化历史娓娓道来。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顾红雅以《植物与人类文明》为题作讲座。 受访者供图
顾红雅介绍,“智人”出现在30万到20万年前,人类通过“驯化”动植物,让其繁殖而为人类生存服务。“每一种作物并非天生就能生产出可以吃的粮食,这背后是作物的驯化培育。”她讲到了作物的成分和营养,同时也叮嘱大家科学饮食和健康生活,“身体很重要,不要太宅,也不要吃太多碳水化合物,这都是有科学根据的”。
现场,顾红雅讲述了很多有趣的植物知识,包括植物的分类与演变,植物的驯化、培育故事等,激起了大家的好奇心。“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狗尾草是谷子的‘祖先’”,顾红雅在讲到这一“冷知识”时,台下听众发出一片惊讶声。顾红雅告诉大家,八千多年前,黄河流域的先民成功地将狗尾草驯化成我们今天吃的小米(谷子),“我们千万不要小看它”。
顾红雅还分享了多位科学家的科研故事。“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20世纪60年代发现雄性不育水稻,开始进行了杂交水稻育种研究。1965年,袁隆平从水稻田中筛选了14000多株水稻,找到6个可用于育种的水稻植株,1966年成功育出杂交水稻,20世纪70年代成功完成了“三系”杂交体系。
北京市科技教育中心(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党校)“弘扬科学家精神”系列活动举行。 受访者供图
植物不仅与人们口中的粮食息息相关,也与人类健康有关。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著名药学家屠呦呦利用低温萃取的方法,最终从菊科的黄花蒿(又称青蒿)提取出青蒿素,并在1972年进行青蒿素的毒性口服试药。最终,经过中国科学家的共同努力,测定了青蒿素的结构,证明了青蒿素是一种全新的抗疟药物。“正是因为科学家们的不懈努力和无私奉献,使我们能够在粮食安全和医疗方面享受到这些成果。”
本次活动是科学家精神主题课程第二次走入顺义区委党校主体班,也是北京市科技教育中心(市科协党校)2025年度重点活动之一。活动通过专家宣讲、互动交流等形式,推动科学家精神融入干部教育体系,引导青年骨干树立科学思维、增强创新使命。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暂不支持手机端,请登录电脑端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