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在呼和浩特职业技术大学和第十四中学举办,演出《乳娘》结合互动讲堂,传递红色精神,促进文化交融。
9月22日-24日,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2025年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走进呼和浩特职业技术大学和呼和浩特市第十四中学。活动以艺术为桥梁传递红色精神,创新采用“演出+互动+讲堂”多维形式,推动高雅艺术深度浸润师生心灵,实现红色教育与文化传承的有机融合,为校园注入浓郁的艺术气息与精神力量。
9月22日,呼和浩特职业技术大学演出现场,活动以沉浸式艺术体验率先启幕。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原创舞剧《乳娘》剧组打破“台上台下”的界限,邀请学生登台参与艺术体验课,手把手教学山东鼓子秧歌和胶州秧歌。从步态节奏的把控到肢体韵律的表达,用传统舞蹈背后的文化渊源与精神内核深刻阐释舞剧《乳娘》价值核心。鼓子秧歌的“稳”呼应乳娘的坚韧,胶州秧歌的“柔”传递母爱的温情,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触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推动红色文化从“舞台观赏”向“沉浸式参与”深度转化。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美育中心主任张卉教授给予高度认可,“《乳娘》的演员,不只是把红色角色演活了,更是实实在在把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骨子里的善良、能扛事儿的劲儿都表现出来了,在台上那股专业范儿、好状态,就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真实展现,给新时代的青年学子树了好榜样!”现场李同学难掩激动,“原本觉得红色题材离自己很远,但跟着演员学秧歌时,能感受到传统舞蹈里的力量;看完舞剧后,‘乳娘’舍己为人的无私形象更深深印在心里。这种用艺术讲红色故事的方式,比课本里的文字更有感染力,让我真正读懂了红色精神的意义。”
9月24日,舞剧《乳娘》走进呼和浩特市第十四中学,活动以“文化交融”为核心主题,精心打造了一场集艺术性、教育性与互动性于一体的文化盛宴。演出前的艺术沙龙环节,该校学生与剧组演员围绕“红色艺术的当代表达”展开深度对话。演员们详细分享《乳娘》从挖掘抗战时期乳娘历史素材、梳理人物情感脉络,到设计舞蹈语汇、打磨舞台灯光的完整创作历程,耐心解答学生关于“如何用肢体传递人物内心”“传统舞蹈与红色主题如何结合”等疑问,让学生近距离了解艺术创作的严谨与温度。艺术体验课上,呼和浩特市第十四中学学生以舒展豪迈的蒙古族舞蹈展现草原文化的奔放,剧组演员随即示范山东秧歌的婉转灵动,两地学子在一教一学、一演一赏间相互切磋。蒙古族舞蹈的抖肩与山东秧歌的扭腰相映成趣,马头琴旋律与秧歌鼓点交织共鸣,让师生在舞蹈动作的碰撞中,深切感受汉族民间舞与蒙古族舞蹈的独特韵味,实现不同地域文化的深度对话与交融互鉴。“以前只学过蒙古族舞蹈,这次能和专业演员一起跳山东秧歌,还通过舞剧知道了‘乳娘’用乳汁哺育革命后代的故事。”演出落幕时,呼和浩特第十四中学王同学动情感慨,“不仅学到了不同舞蹈的技巧,更明白不管是草原文化还是中原文化,背后都藏着一样的家国情怀。”该校艺术教师也表示,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不仅为学生搭建了专业的艺术学习平台,更让红色教育跳出“说教式”框架,通过“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的形式变得生动可感,为学校美育工作的创新开展提供了宝贵思路。
舞剧《乳娘》由《生》《离》《死》《别》四幕组成,以山东民间舞蹈元素为基础语汇,讴歌了山东女性在峥嵘岁月所展现出的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人间大爱。舞剧《乳娘》自2018年6月首演以来,吸引了10余万名观众,至今已在国家大剧院、清华大学等地演出159场。2025年5月,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原创舞剧《乳娘》入选2025年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剧目。本次活动走进内蒙古自治区,以“演出为核心、互动为纽带、讲堂为延伸”,既让师生近距离触摸舞剧艺术的细腻魅力,更以“乳娘”的红色故事为载体,传递“无私奉献、家国担当”的精神力量,同时推动汉族与蒙古族文化在校园场景中交流互鉴。
(稿件来源: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文/郑心玥 王晓辉)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暂不支持手机端,请登录电脑端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