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农大鱼台校地合作助乡村振兴,科技小院提升产业,科技人才常驻助发展。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巩悦悦 王凯 泰安报道
10月15日上午,雨水哗啦啦地下,可山东农业大学119周年校庆的“耕读文化节”展区里,却挤满了人。
大家不是来看热闹的,是来“尝鲜”的。鱼台大米、荷叶茶、山农酥梨、郎德鹅肝、非遗砚台……每一样产品背后,都藏着山农大与鱼台县校地合作、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故事。
“我们是学校派到鱼台的省派第一书记,说到底就是‘桥梁’——把学校的科技、人才带过去,把地方的需求带回来。”山农大社会合作与成果转化处副处长、驻鱼台县谷亭街道龙申村第一书记张西刚,正站在展区里向师生和嘉宾介绍着展品,话语里满是自豪。
鱼台大米展位前,围满了前来咨询的老师和学生。
“我们不光参展,还是来交答卷的”
校庆这天,张西刚带着鱼台十几个合作社、企业和非遗传承人,把当地的“宝贝”全搬到了农大。
他拿起一袋大米,凑近展台前的人:“这不是普通米,是咱山农大鱼台麦稻轮作科技小院试种成功的品种,今年已经推广到了2万亩。旁边是鱼台的生态小龙虾,是季相山教授培育的耐低温品种,冬天也能养,个头还大。”
聊到郎德鹅,他更兴奋:“鱼台郎德鹅孵化量占全国75%,可以前孵化的壮苗率就88%。咱动科学院李显耀教授帮着提纯复壮,现在的成活率已达到95%了。每提1个点,全县的养殖户和孵化企业就能多赚180万,提高7个点就是上千万,这还是纯收入!”
没有官话,没有套话,张西刚像说自家收成似的,把每样产品的“科技来头”讲得明明白白:“我们不光是来参展的,更是给学校交一份‘乡村振兴答卷’。”
从实验室到地头,科技小院“种出”七大产业
鱼台有7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可过去品种老、技术旧,好东西卖不上好价。
2024年1月,张西刚和另外3位山农大省派第一书记刚到鱼台,就扎进田间地头找问题。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稻麦科技小院”落户鱼台,围绕小麦育种、食品加工和检验检测还建了3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老百姓不懂‘科技小院’是啥,可他们知道,按教授说的种,稻麦轮作一年亩产能从2300斤提到2600斤。”张西刚说。
小麦水稻种植上,山农大杨超教授的控释肥技术帮农民省了肥、提了质。西红柿大棚方面,山农大园艺学院和勘察设计院,根据鱼台的光照,做了防水和通风升级,解决了“一下雨就涝”的老问题。不仅如此,当地还种上了山农大陈学森教授团队培育的山东酥梨,300亩果树今年已挂果,明后年就进入到盛产期。
“我们从不是来教农民种地的,是蹲在地头,和他们一起把地种好。”张西刚笑着说。
“人才不是转一圈就走,是扎下来干活的”
展区一角,山东登海润农种业有限公司鱼台大米事业部经理渠志勇,除了带鱼台大米,还带来了一沓招聘启事。
“我们不只是卖种子,还想自己培育种子,这得靠山东农业大学的专业人才。”渠志勇说,公司早就和山农大合作过控释肥技术,“教授们不搞虚的,直接把技术送到田间,特别接地气。现在我们缺能找基因、缩育种周期的人,想把农业‘芯片’握在自己手里。”
张西刚说:“我们下一步还要派硕士、博士常驻鱼台的企业。不是来调研的,是驻点干活的,生产上遇到啥问题,当场研究、当场解决。”
山东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大一新生邵梦媛撑着伞,在展台前站了好久。这个安徽姑娘,当初执意选了农学专业,“身边人都学人工智能、计算机,可农业也需要人坚守啊。”
“安徽是农业大省,我也是从土地里长出来的孩子,看到展示的农产品都蕴藏这么多的科技含量,感觉自习选对了专业,今后要把学到的知识回馈自己生长的土地。”邵梦媛说。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暂不支持手机端,请登录电脑端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