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好书就是要找到和读者之间的链接,给生活带来不一样的知识,从这样的链接中重新审视世界。
“我强烈建议大家,不要痴迷于三分钟、五分钟帮你读懂一本书的视频,读懂一本经典著作的感受和视角,是和看短视频完全不一样的。”10月21日,在北京化工大学东区科学会堂,中国科学院植物学博士、“玉米实验室”科普工作室创始人史军作为主讲嘉宾,对台下的学生们诚恳地说道。
这是北京市委教育工委主办,新京报社、北京化工大学承办的“书香青春 阅见未来”2025年首都大学生系列读书活动之“文化名家进校园”。当日,史军以“粮食史话:饭碗里的中国历史,兼论AI时代的阅读和写作”为主题,与来自首都十余所高校的数百名师生代表分享了他的阅读感悟,也解答了学生们在阅读中遇到的困惑。
史军(左)获颁主讲专家纪念证书。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优秀的科普作品要有故事、态度和美”
“学校积极响应‘希望全社会都参与到阅读中来,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这一时代号召,营造崇尚阅读的校园文化氛围。”北京化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宋来新介绍,该校在传承了32年的北化特色“院周”中,持续打造读书品牌活动,“北化读书文化节-阅读马拉松”已连续举办八年,参与广泛,影响深远;“自读·共读”“一期一会”等读书系列活动,引导师生在阅读中思考,在交流中碰撞,在共享中提升,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习惯,让书香飘满校园的每个角落。
“希望大家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将阅读融入日常、化为习惯,在与名著的对话中拓宽视野,在对知识的探索中锤炼科学思维,让阅读滋养的人文情怀与科学研究的严谨务实相辅相成,成长为兼具科学素养与文化底蕴的复合型人才,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宋来新说道。
中国科学院植物学博士、“玉米实验室”科普工作室创始人史军和大学生们分享他的阅读感悟。 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作为植物学科普博主,史军著有《中国食物·粮食史话》《中国食物·蔬菜史话》《中国食物·水果史话》《植物塑造的人类史》等书。在当天的讲座中,从粮食到AI时代的阅读和写作,史军也将阅读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由浅入深地讲述粮食的历史,带学生们分辨“五谷杂粮”,走近科普工作者的工作与生活。
谈到人类驯化植物成为粮食、蔬菜的历史,史军抽丝剥茧,把“稻(大米)黍(黄米)稷(小米)麦(小麦)菽(大豆)”如何产生的故事娓娓道来,他也感叹了现代科技守护“中国人的饭碗”的决心,给他印象深刻的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的那句话:“我的梦想很简单,我做过两次梦,禾下乘凉梦,我的梦里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籽粒有花生米那么大。”他表示,这个“禾下乘凉梦”看似简单,却饱含对全人类的关怀。
谈及“AI时代对写作的影响”,史军分享了自己深耕科普领域并出版科普著作的经历。“人工智能刚出现时,我会问它是否会取代创作者,我是否会失业?但如今,我发现AI给我们创作者带来了新的机遇,其中包括提高创作效率、丰富内容形式等,也发现它存在科学错误和‘幻觉’。”史军笑着说道。
“我想告诉大家,一本好书就是要找到和读者之间的链接,给生活带来不一样的知识,从这样的链接中重新审视世界。”史军也给同学们推荐了对自己影响很大的书籍,包括《物种起源》《枪炮、病菌与钢铁》《自私的基因》《植物的欲望》。他认为,“优秀的科普作品要有故事、态度和美”,也一再强调了“AI时代‘持续学习’的重要性”。
“我要分享给大家一个关键的生物学概念——在整个生态系统里,‘小草想变成大树,大树想变成海草’都是不切实际的,我们要将自己摆在合适的、对的位置上,找到自己生态位。”史军说道。
多“啃”难读之书,阅读没有捷径
“如何提出一个好问题?”“科普和学术科研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我阅读《物种起源》很困难,有什么好的方法吗?”在互动交流环节,学生们踊跃提问,史军一一作答。
在互动环节,学生们踊跃提问。 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谈到科普身份,史军笑称自己是“打广告的”,“我们要争取更多的人加入科研工作和科学教育工作中来,我做科普就是想让大家对万事万物产生兴趣,发自内心地支持科研和科学教育工作”。
史军也分享了他的阅读经验,对于难读的书,他建议多读几遍。他坦言,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他在研究生阶段从头到尾读了三遍,“只有这样的训练,你才能弄清楚作者讲的是什么,有些事情是跳不过去的,没有什么捷径”。他建议同学们可以先从浅显的作品入手,逐渐接触“难啃”的知识。
“我高中曾是理科生,但读大学时选择了一个文科专业,今天来到这里,感觉像重新上了一堂高中生物课,非常感兴趣且有共鸣。”北京语言大学2024级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林昱晔表示自己对史军的书很感兴趣,那些关于饮食的书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也和他平时的阅读喜好不谋而合。
“我爱上了一本书”优秀作品奖公布,30个读书短视频获奖
“我爱上了一本书”首都大学生读书短视频征集活动颁奖仪式也于当日举行。
为鼓励大学生以生动形式分享阅读体验,今年首都大学生系列读书活动继续举办“我爱上了一本书”短视频征集活动,共收到来自45所高校的近200份投稿。话题#我爱上了一本书#在微博平台阅读量达1422万,展现出青年学子富于创意的表达与对阅读的真诚热爱。9月,经专家严格评审,最终评选出30个兼具思想性、文学性、创新性及传播价值的优秀作品,同时,评选出5所优秀组织高校,并现场举行颁奖仪式。
“我爱上了一本书”优秀作品奖公布,30个读书短视频入选。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其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印刷学院、北京语言大学以及华北电力大学均有学生获奖。北京印刷学院、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电影学院获得“我爱上了一本书”首都大学生读书短视频征集活动“优秀组织奖”。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团委教师李靓玉作为获奖学校代表上台领奖。她介绍,在“我爱上了一本书”短视频征集活动颁奖中,该校共有四名大学生获得这一荣誉,学校也因此得到“优秀组织奖”,作为代表上台,她感到非常荣幸。李靓玉表示,这一成绩的背后是该校长期以来的育人成果,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培养未来的人民警察,学生兼具预备警官的身份。在日常中,该校用书院激励每一位新入学的学子,通过阅读活动、思政课、读书分享大赛等形式,鼓励学生们全流程地读书,寻找书中真谛,理解“书香未来”的深刻含义,在过程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暂不支持手机端,请登录电脑端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