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中医药大学药学院组织学生赴蒙山实践基地开展药用植物教学,采集压制标本,学习识别紫草、桔梗等药材,并强调保护药用植物。
山东中医药大学药学院组织学生在实践基地开展药用植物教学—
走,上山采药去!
“老师,您看,这株植物也是钟状花冠,它也属于桔梗科吗?”
“老师,这种叶片两面都是绿色的植物也被称为紫苏,为什么与我们常见的紫苏不一样?”
…………
日前,蒙山百花峪,天高云淡,秋意浓浓。百花峪中,百草丰茂,药香氤氲。学生们三五成群,围着带队老师急切地询问,书本上的药用植物知识在这一刻变得具象化,却又有无数疑问一股脑儿地冒出来,迫切地想要得到解答。

学生用相机、手机记录药用植物资料。

学生用海拔仪测量植物生长环境地理信息。
这是山东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在位于临沂市蒙阴县的蒙山百花峪实践基地进行“药用植物学实训”课程教学时的一幕。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每年8、9月份,该校中药学类专业的学生都要到蒙山、泰山、昆嵛山、崂山等地开展登山采药活动。今年,共有237名师生来到蒙山登山采药,为期5天。其间,药用植物学教研室的教师与研究生助理不仅要带领大三学生了解不同中药材的生长环境、生长习性,还要采集药用植物压制标本,同时学会用采集表对药用植物信息进行登记造册。
山坡上,孙稚颖老师接过学生手中的植株耐心地讲解:“这株植物确实属于桔梗科,但是属于桔梗科沙参属,叫细叶沙参。它的叶形变化较大,从条形至卵状椭圆形。另外,它的花较小,常集成花序……我们观察植物时,一定要全面仔细,因为物种的准确性是保证药材质量最基础的一环,误采误用,不仅无法治病,还可能危及健康。”

采药途中,两名学生合作压制植物标本。

在位于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的蒙山百花峪实践基地,几名参加登山采药活动的山东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学生交流各自的收获。
在一处陡峭的石坡旁边,郭庆梅老师指着一株开着白色小花的植物对学生们说:“这就是蒙山特色药材紫草,通常生活在海拔400多米的山坡上,对生长环境要求比较苛刻,怕高温、忌涝,但是又要求空气湿润。紫草耐寒,在与严寒的对抗中药用成分会更高,药效价值也会更好。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顺境出产量,逆境出品质’。”

学生们在登山采药途中团结友爱、相互扶助。

学生们在观察、记录药用植物形态特征。

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压制植物标本。
登山采药,学生们学习的不仅是知识,也是对自身全方位的锻炼和塑造。李佳老师在带领学生们采挖完一株柴胡后,反复地叮嘱他们,一定要把挖的坑填上。“因为在药用植物的周围,还会有许多种子埋在土里等待来年生长。要保证药用植物的可持续发展,不能过度采挖。另外,挖的坑不及时填上,也会让上山的人多一分危险。”

教师为学生讲解桔梗的生长习性。
采药的第三天,教师带领学生们登上了蒙山海拔第二高峰——云蒙峰。山路崎岖,汗水浸透衣衫,中午只能就地休息,午饭也是馒头就咸菜。在吃饭的间隙,教师给大家讲起了发生在沂蒙山这片红色土地上的英雄故事。学生们听得很入神,仿佛被注入了新的力量,脚步也变得更加铿锵有力。

教师带领学生辨识益母草的形态特征。

学生采集枝条,用于植物标本制作。
登山采药的路上,学生们看到了药用植物的丰富多样性,看到了学校老师指导当地农民种植的药用植物蓬勃生长,也学到了许多在课堂上、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学生们每年采集制作的药用植物标本,不仅丰富了学校实验教学资源库,也为系统性研究山东省山地药用植物分布与生态特性提供了样本实证。
(通讯员 李艳凤 杨帆 郭立伟 本报记者 张学军 摄影报道)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猜您喜欢暂不支持手机端,请登录电脑端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