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耀科技大学2026年将与同济、厦门大学联培硕士研究生,学籍文凭为985级别,采用“双导师制”和“三阶段动态调整”培养模式,聚焦产业需求,旨在打通本硕博贯通培养。
刚成立没多久的福耀科技大学,抛出个大消息:2026 年要和同济大学、厦门大学这两所 985 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
消息一出,全网都在说,王树国校长当初承诺的 “本硕博八年连读” 不是空话,现在第一步就实打实落地了 —— 这所全新的大学,正用 “名校 + 名企” 的路子,把 “贯通培养” 从概念变成了现实。

一、这不是普通合作,学籍文凭全是 985 级别
很多人一开始以为,新大学和老名校合作,顶多是 “挂个名”,但福耀这次的操作特别实在。
根据 10 月 23、24 号接连发布的招生通知,联培的硕士研究生,学籍直接落在同济大学或厦门大学,跟这两所 985 本校的研究生没区别。
后续的培养要求、学位授予也全按这两所高校的规矩来,只要满足毕业条件,拿的就是同济大学或厦门大学的学历学位证书,含金量一点不打折扣。

更关键的是,这个项目还得了教育部的直接支持,不是学校之间随便搭的班子,规格肉眼可见地高。
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 “双导师制”:每个学生都有两个导师,一个是同济大学或厦门大学的学术导师,管理论研究和学术方向;另一个是福耀科技大学的产业导师,抓实践落地和课题对接。
这种 “学术靠山 + 产业向导” 的配置,刚好补上了传统研究生教育 “要么只会读书,要么只会干活” 的短板。

二、同济 VS 厦大:联培专业藏着 “产业密码”
虽然都是和福耀合作,但同济大学、厦门大学的联培方案各有侧重,一眼就能看出背后的 “小心思”—— 全是跟着产业需求走的。
同济大学的合作,完全是 “工科硬核风”。参与的是福耀四大前沿学院:计算与人工智能、智造与未来技术、运载与智慧交通、新材料与新能源,30 个招生名额全是工学门类。
这其实是强强联合:同济大学在智能建造、先进制造领域本来就有国家级实验室,而福耀作为全球汽车玻璃龙头,刚好缺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第三代半导体这些 “卡脖子” 领域的人才,两边一凑,研究课题全是真刀真枪的产业痛点。


厦门大学的方案则多了点 “交叉味儿”。
除了上述四大学院,还加了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文理学院,35 个名额里 32 个是工学,3 个是理学。
这和厦门大学的优势领域分不开:它在新能源材料、海洋科技方面实力突出,联培里的 “海洋防腐材料”“高能量密度电池” 等课题,就是把厦大的学术长板和福耀的产业需求焊在了一起。
理学专业的加入更妙,给硬核的工科研究加了 “理论底座”,比如应用数学能给人工智能算法做支撑,这种 “工主理辅” 的结构,刚好贴合现在 “学科交叉出创新” 的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两个项目的推免生比例可能都超 40%,这说明不管是福耀还是两所 985,都在抢本科阶段的优质生源,想从源头抓好培养质量。

图|王树国校长为50名新生佩戴校章
三、培养模式藏着 “反套路”:不再是 “先读书后实践”
这次联培最颠覆的,是把传统研究生的培养顺序给改了,搞出了 “三阶段动态调整” 的模式,完全围绕 “解决实际问题” 来设计。
第一阶段在合作的 985 高校打基础,把理论知识学扎实,比如人工智能的算法原理、新材料的化学基础,避免后面搞实践时 “看不懂图纸”;
第二阶段直接扎进福耀的实验室,用工业级的设备做研究 —— 要知道福耀光智能制造实训中心就投了 20 亿,里面的数字孪生系统都是企业正在用的 “真家伙”,学生做的课题不是导师编的假问题,全是福耀在生产中遇到的真痛点;
第三阶段更灵活,课题能落地的就推进产业转化,想深造的就继续深耕,不搞 “一刀切” 的毕业要求。

评价体系也跟着变了,不再只看论文发了多少篇。技术能不能落地、工程实现度高不高、有没有商业转化潜力,都算考核指标。这其实是戳中了传统研究生教育的痛点:以前很多研究 “论文写得漂亮,却造不出东西”,而福耀这套模式,从根上就要求 “学术能落地,实践有理论”。

四、这不止是招生,更是本硕博贯通的 “铺路石”
很多人好奇,福耀刚成立,连自己的硕博点都没有,王树国当初承诺的 “本硕博八年连读” 怎么实现?这次和 985 的联培,就是最关键的一步棋。
王树国之前就说过,本硕博贯通要 “打通不必要的环节”,而联合培养正是绕开 “新校缺硕博点” 限制的聪明办法。
现在先和同济、厦大合作硕士阶段,未来等学校办学成熟了,再扩展到博士阶段,甚至和更多 “双一流” 高校联手,“八年连读” 的路径就清晰了。
从目前的规划看,三年内联培招生规模要突破 200 人,合作院校也会增加,这显然不是短期试水,而是长期布局。
更深层的意义在于,这给我国高等教育提供了一种新样本。以前新大学想办高层次教育,要么慢慢等审批硕博点,要么只能 “低水平重复”;传统 985 有学术资源,却常和产业脱节。
福耀这套 “新校抓产业需求 + 老校出学术资源” 的组合,既让新大学快速站稳了脚跟,也让老名校的科研 “接上了地气”,完美解决了 “产教两张皮” 的老问题。

五、对考生来说:这是 “名校光环 + 企业资源” 的双 buff
不管是准备考研还是保研的学生,这个项目都值得重点盯。报考流程和普通考研一样,走同济或厦大的招考程序,只是复试多了福耀专家组的面试,相当于多了一道 “实践能力考察”。
福利方面更是 “双轨制”:既能拿同济、厦大的常规奖学金,还能申请福耀教育基金的专项资助,经济压力能小不少。
最香的是毕业时的 “双品牌” 优势 —— 既有 985 名校的学历背书,又有福耀颁发的项目认证证书,不管是去企业找工作,还是继续读博深造,都比别人多了份竞争力。
毕竟现在企业招技术人才,既看学术功底,更看有没有真刀真枪的实践经验,而联培生刚好两者都占。

六、这才是高等教育该有的 “实干劲儿”
福耀和 985 联培硕士,表面看是两所学校的合作,本质上是王树国 “本硕博贯通培养” 理念的落地,更是我国高等教育向 “实用型创新” 转型的缩影。
它用最实在的方式告诉大家:好的教育不是靠牌子唬人,而是要让学生既懂理论,又会实践;既有名校的学术底蕴,又有企业的产业视野。

图/福耀科技大学校长王树国
联培硕士只是开始,相信用不了多久,博士阶段的合作也会跟上,“本硕博八年连读” 的完整图景很快就能铺开。
全国300+所高校(校企合作)情况统计表

关注公众号,并发消息“合作”两个字即可获取。
所有大学专业解读的600页文稿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猜您喜欢暂不支持手机端,请登录电脑端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