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专家谈中小学AI通识教育痛点及解决之道,提出“小核心大协同”路径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延瑜 王媛
10月31日,山东大学第二十届全国重点中学校长论坛举行,山东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计算机系副主任、博士生导师曾琼作了题为《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从课程到教师的系统探索》的专题报告。她围绕人工智能时代基础教育变革需求,提出中小学AI通识教育落地面临的痛点及可操作的解决方案。

曾琼在报告中梳理了人工智能的发展脉络与时代影响。她表示,刷脸进站、智能语音助手等应用普及,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预测未来全球大概有3.75亿人口将面临重新就业,这些都显示出培养适应智能时代公民的紧迫性。
针对“AI 时代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这一核心问题,曾琼引用教育部2025年5月发布的《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指出:“中小学AI通识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适应智能时代的公民,让学生‘懂AI、创AI、用AI、善AI’,而非培养程序员。” 她以自家3岁与8岁孩子与智能语音助手的互动差异举例:“3岁孩子问小爱同学‘今天做了什么’,助手无法理解;8岁孩子却知道‘这样说AI听不懂’,这说明我们要教学生理解AI基本逻辑、交流边界及潜在影响,这是素质导向的通识教育。”
曾琼坦言,当前中小学AI通识教育落地面临三大痛点:没有统一教材、教师资源稀缺、管理机制亟待完善。为此,山东大学联合山东大学浪潮人工智能学院、山东山大基础教育集团,凝练出“小核心大协同”教学路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把高校的AI资源——包括教师、研究生、企业资源、实验室引进来,同时为教师减负。
曾琼还分享了课程设计的调整经历:“最初给中学老师讲‘机器学习入门’,从概念讲到应用,老师反馈‘听着累,学生坐不住’。后来我们改成了‘点对点切入’,例如,通过收集干扰数据集,让学生了解AI犯错的过程,老师们都反应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再如,我们引导有互联网搜索偏好的学生主动搜索多元主题的内容,让学生明白,通过主动获取不同类型数据,打破算法带来的信息茧房,也更清楚AI推荐背后‘数据决定内容’的逻辑。”
曾琼介绍,教师赋能方面,山东大学面向广大教师开展了多轮培训,并为他们提供可直接使用的课件,同时联合本科生院教发中心研发基于大语言模型的课程设计平台。“我们希望联动更多学校、企业共同设计教材、搭建课程体系,让课程能迁移到更多中小学。”
曾琼还提到,山东大学目前已积累20余份原创课件、10余份实验指南,并在设计通识智慧课程的过程中融入了知识图谱与大模型。“AI通识教育核心不是‘为教而教’,而是让孩子用AI理解世界,未来能与AI理智共处。”曾琼透露,未来,山东大学将进一步完善数字资源平台与教材建设,促进校际优质资源共享。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猜您喜欢暂不支持手机端,请登录电脑端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