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交通职业学院与潍柴十年合作,培养800余汽车制造高技能人才,创新现场工程师培养模式获认可。
在国家“十四五”规划推动汽车制造智能化改造的战略背景下,山东交通职业学院与潍柴集团历经十年深度合作,树立“需求牵引、校企协同、数智赋能”的现场工程师培养理念,为汽车智能制造领域输送800余名创新型复合型高技能人才,成为服务汽车产业智能化转型的标杆典范,该项目还曾获潍坊市教学改革创新成果一等奖,其创新实践引发行业广泛关注。
破题:瞄准产业痛点构建育人新理念
面对汽车制造产业“数字+智能”转型中,装配工艺、整车质检、售后运维三大核心岗位存在的数字化素养缺失、现场问题解决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校企双方以产业需求为锚点,创新确立“需求牵引、校企协同、数智赋能”育人理念。通过绘制三维岗位能力图谱,将潍柴集团主流技术标准、生产技能规范和创新文化体系深度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起知识对接技术前沿、技能匹配岗位标准、素质契合企业精神的三维对接培养定位,彻底解决了高端装备产业现场工程师培养定位模糊的难题。
创新:重构“匠知匠技匠心”教学体系
在课程体系重构方面,打造“模块+岗位方向”阶梯式知识网络,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核心、专业实践四大模块与三大岗位方向课程深度融合,潍柴标准化课程占比超70%,企业导师授课课时超50%。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构建“三段递进、竞赛贯通”模式,依托潍柴产业学院与校内实训基地,融合企业生产技能比武标准、学校技能竞赛标准、行业技能大赛标准,形成“校内实训-企业实践-岗位实习”递进式技能培养链。素质培养则融合潍柴“不争第一就是在混”的企业文化、“三精工匠精神”和“三敢劳动精神”,构建起“文化素养、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创新意识”四维一体素质培养体系。
突破:打造“三阶段、项目化、学徒制”培养快车道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施“学校识岗学习(1.5年)+潍柴产业学院试岗(1年)+潍柴岗位实习(0.5年)”三段育人路径。识岗阶段筑牢公共基础与技术基础教育根基,试岗阶段通过工学交替深化岗位方向课程学习与实践能力,顶岗阶段开展三大核心岗位轮岗实践,实现从岗位适应到岗位胜任能力跃升。通过产学研赛四位一体项目化教学,将潍柴生产项目、科研课题、技能竞赛转化为教学载体,培育学生创新能力与工匠精神。师徒制培养采用“1+1+N”模式,试岗阶段实施双向选择动态结对,顶岗阶段固定师徒关系,实现“岗位即课堂、师傅即教师”的沉浸式学习。
支撑:搭建多场景数智化培养平台
为保障培养质量,校企共建产业、企业、校内三维培养平台。产业端,潍柴集团牵头成立全国汽车智能高端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汇聚政行校企优质资源;企业端,构建“交职院·潍柴”现代产业学院,实现“文化、知识、技能、创新、劳动”五位一体培养;校内端,建设董传慧技能大师工作室、省级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开展技术服务和数字素养提升培训。通过现场工程师培养指导委员会、产业学院理事会等实体化运作机制,实施“实践中心共建、课程体系共商、培训教师共用、面向社会共享、汽车工匠共培”五共三同运行机制,签订《现场工程师联合培养三方协议》,首批、二批共计165名学员入驻产业学院。
成效:培育高技能人才赋能产业升级
经过五年实践,该模式带动福田汽车、豪迈汽车等企业合作,累计输送现场工程师800余名,毕业生92%入职潍柴等头部企业,留职率超95%。在技术服务方面,完成“商用车整车总装下线自动检验检测系统开发”等13项技术研发,参与“2H机型飞轮螺栓装配作业优化”等5项生产现场改善项目,赋能潍柴2号无人工厂自动化升级。面向企业开展员工素质提升培训2000余人次,开发“新能源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等培训课程20门,获评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获全国技能大赛一等奖3项,授权发明专利9项,获评国家规划教材7部,培育国家级创新团队1个。
十年磨一剑,交职院与潍柴集团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构建起“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的现场工程师培养生态,不仅解决了企业智能化转型中的人才痛点,更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交职-潍柴”模式,为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书写了新时代产教融合的新篇章。
(稿件来源:山东交通职业学院)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暂不支持手机端,请登录电脑端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