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学子访曲阜,体验“第二校园”,深化专业认知与文化交流。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王婷婷 通讯员 綦丽洁 董彦汐
10月26日清晨,阳光洒向曲阜古城斑驳的墙体,在苍松翠柏的掩映下,一群来自天山脚下的学子,怀着敬畏之心,迈入了孔庙的万仞宫墙。这一刻,时空交错,古老的儒家文化与年轻的心灵展开了一场深刻的对话。


“从未想过有一天会来到教科书上提到的地方,仿佛穿越了时空,在历史长廊里感受到了传统文化魅力。”古丽拉来激动地诉说着来到曲阜的见闻。
古丽拉来是喀什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与市政工程学院的一名大二学生。两个月之前,该专业50名同学一起来到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开启了为期一个学期的“第二校园”生活。他们也是鲁喀职业教育“第二校园·协同培优”项目在日照职业技术学院的第四批学员。

来到曲阜,将“三孔”变为生动的“第二课堂”,真正实现了教育场景从校园到社会,教育内容从书本到实践的教学目的。此行不仅让学生们亲身体验了内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打破了因地理距离可能产生的陌生感和刻板印象,更是给古丽拉来和她的同学们上了一堂最鲜活、最深刻的“情景教学”课。
不仅如此,日照职业技术学院还专门开设了《建筑工程测量与实务》《装配式建筑智能制造》《地基与基础》等专业课程,为同学们搭建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
不同的地区,建筑风格差别大,文化理解难度增加……学校充分考虑同学们的困难,开展“日照蔚蓝海岸探索”“探九仙山学建筑”等建筑类主题研学活动,将建筑人文知识与地域文化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切身体会。从开课以来,“协同培优”班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沉浸式体验,将自然景观、历史文化转化为生动课堂,引导学生们在真实环境中深化专业认知、提升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海洋、山水生态文明意识与家国情怀,让学生在行走中学习、在观察中成长,取得一系列实际成效。
“学知识不再是透过书本想象,而是用脚步丈量、用眼睛观察,真正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古丽拉来和同学们都非常庆幸有这样的机会走到更广阔的天地。
据了解,就在今年9月24日,捷龙三号遥八运载火箭一箭12星在日照近海发射升空,这一批来的同学们一同到海边观看了火箭发射,近距离感受祖国强大。
说起这次近距离观看卫星发射,塔拉甫同学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我的家乡在新疆,那里有最美丽的星空。我看到火箭飞向太空,仿佛把我的梦想也从新疆带到了更远的地方,是祖国的发展给了我追逐梦想的底气,我也会好好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参与到祖国的建设中去。”
从黄海之滨到西部边疆,始终延续着“鲁喀协同培优”计划的光荣使命,早在2024年8月,日照职业技术学院派出建筑工程系教师毛风华来到喀什职业技术学院,开启了为期一年半的援疆支教之旅。

毛风华与专业教师交流课堂教学设计
一对一结对帮扶,让对口新教师快速成长,年轻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学生管理水平得到显著提升。毛风华还担任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任务,指导9名专业教师授课,从教育理念构建、课程建设、教学设计、教案的编写和资源建构,乃至在辅导员、班主任工作等方面,也提供了自己的经验。
近年来,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已派出8名教师赴喀什职业技术学院,为“协同培优”提供了强大的人力支持。
在日照职业技术学院的指导和帮助下,喀什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与市政工程学院参与教材编写6本,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精品课程建设2个,申报成功建筑工程技术3+2专本贯通专业1个,申报市政工程技术专业1个,申报教改课题、科研项目多项。学校还成功申请全国绿色施工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副理事长单位1个,申请中国墨子学会职业教育研究会会员单位1个,建立了专业学习交流平台,提升了学校知名度。
“第二校园·协同培优”项目是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深化东西部协作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是鲁疆两地教育对口支援与合作的生动实践。“‘第二校园’不仅促进了校际间的深度交融,更为两地学子开阔视野、增长才干提供了宝贵平台。”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徐锡权表示,项目不止于教育协作,这更是一场关于“成长”的深情奔赴。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猜您喜欢暂不支持手机端,请登录电脑端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