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首 页 > 缤纷校园> 其他省份>正文

    马伯庸南大开讲“历史小说中的‘考据与虚构’”

    :2024年06月08日
    扬子晚报网

    6月5日,作家马伯庸到访南京大学文学院,受聘为创意写作方向的兼职教授,并为南大学生带来一场题为“文学历史中的‘他’与‘我’——考据与虚构”的讲座。记者了解到,本次活动是南京大学文学院110周年系...

    6月5日,作家马伯庸到访南京大学文学院,受聘为创意写作方向的兼职教授,并为南大学生带来一场题为“文学历史中的‘他’与‘我’——考据与虚构”的讲座。记者了解到,本次活动是南京大学文学院11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之一。

    文学写作中,历史的“考据”与“虚构”该如何平衡?马伯庸有自己的原则:不改变最上层的“历史大事”与最底层的“生活细节”,在这两层“真实”之间,适当加入“虚构”的内容。“要对历史保持充分的尊重,大历史绝对不能改,包括衣食住行、社会观念等。即便是可以留给我们的想象空间,也并不是天马行空的,仍要遵循历史逻辑。”马伯庸说。

    马伯庸举例:写宋代的故事,主角是士兵,就不能写他在社会上广受尊重;写一位明清时代的女性,在写她出门的时候,就必须给她找一个充分的理由。由于不同历史时代的局限性,写作也必须遵循当时的“历史逻辑”才行。

    然而,历史小说创作中还是会有一些“无奈之举”,马伯庸在写作中就曾遇到:“秦、汉时期有规定‘人口万户以上的县,县官称县令;万户以下的称长’,但当我在以汉代为背景的小说中使用‘县长’一词时,却遭到读者的不解,误以为是我错误地使用了一个现代词汇。”

    马伯庸提出了自己对于文学的分类——“我文学”与“他文学”。“我认为,‘我文学’是作者自身的表达,而‘他文学’则更多的为了取悦读者,充分考虑受众的感受,类似于古代的说书先生。”

    在随后的对谈环节中,南京大学文学院董晓教授、童岭教授作为对谈人,与马伯庸进行了交流和探讨,并回答了到场学生的相关提问。马伯庸鼓励青年学生,要保持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这是保证我们能够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所在,与此同时,还要具备带着好奇心去持续探索的行动力。你会发现,可能99%是没有意义的,但剩下的1%,就会变成我们的素材,变成未来某一天会用到的知识支撑。”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  杨甜子

    南大文学院  供图

    校对 陶善工

    [编辑:王振袢 &发表于江苏]
    [我要纠错]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关键词: 6月 5日 作家 到访 南京
    有价值
    0
    无价值
    0
    猜您喜欢
    最热文章

    暂不支持手机端,请登录电脑端访问

    正在加载验证码......

    请先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