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邮今年本科招生首次突破四千人,实施“专业志愿0调剂”等新政策。
5月17日恰逢 “世界电信日”,北京邮电大学举办2025年校园开放日暨高水平拔尖创新型本科院校专场高招咨询会,吸引了6000余名考生和家长参观咨询。
北京邮电大学校长徐坤透露,今年学校本科招生计划总数为4120人,首次超过4000人,较去年增加220人,面向全国31个省份招生。同时,该校今年新增低空技术与工程等交叉学科专业,新增与中国政法大学的联合学士学位培养项目,以及校内的三个双学士学位培养项目。
北邮今年招生将实施“专业志愿0调剂”
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彭木根介绍了今年学校招生政策的新变化。
首先“三个0”。彭木根介绍,一是考生专业志愿0调剂,北邮今年将在所有省份实施“6保1”的保专业政策,考生报考该校普通理工科专业组,若考生报满6个专业且不重复,提档后将录取至所报考的专业志愿之一,不会出现专业调剂。
二是转专业申请零门槛,学校对于除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外的其他专业,实施转专业申请零门槛政策,“转出不设限、转入有考核”,大一上学期结束和大一下学期结束时,各有一次申请机会。三是本硕博贯通培养实验班“元班”保研比例零差额。
另外,北邮今年招生将实施“三个100%”。一是理工科普通批次投放100%优势特色专业,包括未来学院元班、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网络空间安全、人工智能等专业;二是专业大类100%相近或相似专业无冷门,专业分流时不存在同一大类冷热专业差别明显的情况;三是人工智能通识教育100%全覆盖,所有专业设置“前沿交叉技术”“AI+专业交叉”两个专业课程群。
记者了解到,北邮今年新增了“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招生计划60人,作为交叉学科专业,培养涉及信息通信、计算机、人工智能、自动化等多个领域。
同时,北邮今年新增多个联合学士学位和双学士学位培养项目。除往年已经实施的与对外经贸大学、北京电影学院联合学士学位项目外,今年新增和中国政法大学“智慧法学”联合学士学位培养项目,以及校内的“应用物理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通信工程”、“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人工智能”三个双学士学位培养项目。
此外彭木根介绍,北邮人才培养还有“三个高”,一是高保研率的人才培养实验班;二是高深造率,2024届本科毕业生深造率达65.61%,2025届毕业生保研整体平均比例超过31%;三是就业质量高,每年有60%的毕业生聚焦通信网络、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高新技术领域就业,超过80%的毕业生去往国家战略导向和行业领军企业就业。
2024届本科毕业生深造率达65.61%
据悉,北京时间2025年5月17日12时12分,我国在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使用朱雀二号改进型遥二运载火箭,以“一箭六星”发射方式,成功将“北邮二号”与“北邮三号”卫星发射升空。回传的卫星遥测数据显示,“北邮二号”与“北邮三号”卫星发射升空后顺利进入预定轨道,遥测参数正常,太阳翼、天线均展开正常。
北京邮电大学党委书记续梅介绍,卫星的成功入轨标志着我国空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迈出关键一步,将有力提升我国在 6G 空天信息基础设施等前沿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续梅指出,这背后也体现了北京邮电大学的人才培养成果——从系统设置到软件编写,从载客测试到反复调试,学生团队全程参与其中,打通了实验室到产业线的创新路径,在夯实专业知识的同时,把产业需求嵌入到培养链条,让学生提升综合能力。
续梅介绍称,北邮毕业生已经成为支撑国家信息通信产业发展的骨干力量。以2024届毕业生为例,学校整体毕业去向落实率接近95%,其中研究生落实率为98.29%,2024届本科毕业生深造率达65.61%。在用人单位的评价当中,学校毕业生职业发展潜力认可度达到98.67%,学科专业与岗位匹配度为98.74%,能力与岗位适配度达到98.9%。
“当前我们正处在科技加速演进的时代,创新发展对育人模式的改革和人才质量的供给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培养满足未来产业发展需求的核心人才,是当下高校共同面临的改革课题。”北京邮电大学校长徐坤表示。
徐坤指出,学校在数字化人才培养上持续发力,“智能技术支撑下的规模化教学”和“泛在资源供给下的个性化学习”相结合,一体化推进未来教师、未来课堂、未来学校和未来学习中心的建设,打造“无边界大学”,促进智能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
据悉,该校建设了ICT智教大模型融合平台,串联起了覆盖思政教育、知识学习、科学研究、实践实训、资源服务、校园生活等10余方面的教育教学数字化应用,打造了AI应用超市,形成了一个能够资源自主调度、知识交叉学习和教研全时在线的教育新空间。“学生不但可以利用这个平台一键解锁专业学习资源,还可以根据需求一键组装交叉学习模块,获得个性化选择与交互体验。”当前该平台的部分应用已经推广至国内外550余所院校。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