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首 页 > 教育百科 > 其他 > 正文

    承师道育新人,以古典文学涵养青年学子心灵

    :2025年09月10日
    光明网

    师道传承以爱书、爱教师、爱中国为核心,育人需厚植情感与思想张力。

    数字时代,如何为师?如何育人?正值第41个教师节到来之际,有关教育家精神与师道传承的思考,再次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从2001年至今,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谢琰在这所百年学府已度过二十五载春秋。从求学到执教,他在师道传统的浸润中,不断深化对育人使命的理解。

    师道在爱书、爱教师、爱中国中延续

    “北师大涌现过众多文学研究大师。我曾见过启功、郭预衡和聂石樵三位先生。而我的导师郭英德老师,正是启功先生的弟子。”谢琰表示,置身于这样的学术传统,他时刻感受到师道传承的厚重与温暖。

    谢琰将这一传统凝练为三个关键词:爱书、爱教师、爱中国。关于“爱书”,谢琰谈道,启功先生曾言“一日不读,一日不食”,聂石樵先生则说自己这一辈子只做了三件事:念书、教书、写书。

    “教师”这一身份,在这些先生心中具有至高地位。谢琰介绍,启功先生的名片上只印有“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启功”的职务信息。教师、教授的身份,对他而言是最重要的头衔。

    “爱国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种,既可以用情感去爱,也可以用智慧去爱。”在谢琰看来,这几位师长以及老师的老师,他们不自觉之中都在践行、去寻找中国人独特的话语体系、中国人独特的故事、中国学术的独特的气派。

    “这些老先生共同形成了爱书、爱教师、爱中国的传统,我也在这种传统中得到浸润和涵育。”谢琰说道。

    厚植精神力量 涵育时代新人

    面对当今的青年学子,谢琰观察到两个显著特点:一是这些学生的个体化突出,自我意识强,善于处理人机关系胜过人际关系;二是他们生于盛世、长于盛世,精神世界缺乏足够的张力,对差异性和紧张感的体验较少。

    针对这些特点,谢琰提出了以下两点育人思考。

    “温柔敦厚,诗教也。”谢琰表示,通过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可以让年轻人的情感变得博大深厚。“我们的文学教育要特别能够往心里去、往情感上走。我们要把诗讲透、讲感人、讲到让人身临其境。”

    另一方面,他认为,越是现代感充足的一代人,越需要古典输入的滋养。让学生了解现代生活之前人类经历的各个阶段,可以为其精神注入差异感、历史感与思想张力,避免精神世界变得扁平、单极和偏执。

    “如何让下一代成为情感与理性兼备的完整的人,既保持性情真诚,又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张力,这是我们这一代学者和教师需要不断思考、努力的方向。”谢琰说,这也是他这几年一直在思考和努力的两个方向。

    光明网微光工作室出品

    记者邱晓琴 张晓荣

    [编辑:宋聪乔 &发表于江苏]
    [我要纠错]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关键词: 数字 时代 如何 为师 如何
    有价值
    0
    无价值
    0
    猜您喜欢
    最热文章

    暂不支持手机端,请登录电脑端访问

    正在加载验证码......

    请先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