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首 页 > 教育百科 > 其他 > 正文

    讲出理论力量 铸魂青年学子——记二〇二五年“最美教师”秦宣

    :2025年09月16日
    光明网-《光明日报》

    人大秦宣34年坚守思政课,育人与编研究并重,获教材特等奖

    光明日报记者 张亚雄

    提灯引路,杏坛传薪;学养深厚,以身作则。他说:“要做‘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做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大工匠’。”从教34载,他坚守在思政教育的一线,育新人、编教材、做研究,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何为师之典范。他就是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秦宣。

    1963年,秦宣出生于湖北荆门。他从小热爱读书,本科毕业后,求学北上,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他打开了广阔学术天地。1991年,秦宣在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留校任教,自此站上思政课讲台。

    34年来,秦宣始终坚守在思政教学一线。旁征博引、严谨求实、鞭辟入里、充满激情,是秦宣思政课教学的鲜明特色。在秦宣看来,做好教师,要有良好的道德素养,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有对教育事业的热忱与追求。

    秦宣长期从事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传播工作。作为一名教材编写者,先后主编和参与主编多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由他主持编写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8年版、2021年版、2023年版),获得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特等奖;主持制作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课件,受到广大使用者好评。

    2019年秋季,中国人民大学全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由秦宣担任主讲教师。此外,由他编写的学术专著《理论何以自信》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理论普及类)二等奖,并被翻译成英文等语言发行。

    “思政课教材建设关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我们一定要把教材编写好。”秦宣说,“要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深厚学术功底和良好职业素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必须将立德树人贯穿于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全过程,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取得更大实效。”

    作为一名学者,秦宣潜心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他主持完成了数十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出版学术专著十余部,撰写学术论文近300篇;他积极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宣传工作,编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论》等著作。

    在同事们看来,秦宣对理论原典“烂熟于心、化用自如”,但始终保持“对学术前沿的敏锐洞察力和捕捉力”。“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秦宣说,只有紧跟时代步伐,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和丰富内涵,深刻把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处理好的若干重大关系,才能产出更多高质量研究成果。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16日 07版)

    [编辑:宋聪乔 &发表于江苏]
    [我要纠错]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关键词: 光明日报 记者 张亚 提灯 引路
    有价值
    0
    无价值
    0
    猜您喜欢
    最热文章

    暂不支持手机端,请登录电脑端访问

    正在加载验证码......

    请先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