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首 页 > 教育百科 > 其他 > 正文

    她把“金钥匙”带回大凉山

    :2025年09月18日
    中国教育报

    四川摩梭姑娘曾怡婧,助家乡及892所幼儿园推广普通话,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记者 张欣

    曾怡婧是一位来自四川的摩梭姑娘,家里世代居住在泸沽湖畔的大凉山深处。

    每当翻开那些泛黄的老照片,父亲总会对她说:“咱们大凉山,曾经是最苦、最穷的地方,直到有一束光照进了这里。”小时候的她,还不懂这句话背后的重量。

    直到有一年春天,父亲突然叫上她:“走,跟我进山看看。”曾怡婧这才知道,她的父亲常常带着县里的林业专家,翻山越岭走进村寨,教大家种核桃。几年过去,核桃树结果了,如何让核桃树为乡亲们带来“真金白银”,又成了一大困难。

    那时,在“一步跨千年”的大凉山,普通话是连接外界的巨大障碍。由于语言不通,销售成了大麻烦。

    “拥有一把打开世界的钥匙,才能看见更远的天空。”曾怡婧很早就意识到,学好普通话,是打破地域限制、交流鸿沟,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

    带着对这个问题的追索,曾怡婧一路走出大凉山,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加入高教社教师发展中心。她希望像父亲一样,把希望的种子撒进更多人的心里。

    2021年,教育部启动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童语同音”计划师资培训。高教社受教育部语用司委托,连续多年支持云南、四川、青海等地的892所幼儿园,培训了1208名民族地区教师。

    山路曲折,回环往复。今年8月,曾怡婧再次回到了养育她的土地。这一次,她要把语言这把“金钥匙”交到乡亲们的手里。

    回到家乡,她看到了这样一幕。“我知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给我希望……”阵阵歌声从教室传来,曾怡婧不禁感慨:“以前很多孩子连‘你好’都说不清楚。现在,他们已经能用普通话流畅地唱歌、朗诵了……”

    “学前学普,就像一朵美丽的索玛花。我们撒下花籽,用心浇灌,静静等待它开花结果。”“童语同音”计划学员、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城北镇中心幼儿园教师沙马伍哈说。

    这些年,曾怡婧的脚步从未停下。她走遍大江南北,参与了10多个乡村振兴项目,帮助了5万多名乡村教师提升教学能力,让知识的光芒照进了更远的角落。

    “这束希望之光,从父亲传到我手中,它照亮我前行,也让我想去照亮更多的人。我会继续追随光,成为光,照亮更多教师的明天。”曾怡婧说。

    [编辑:宋聪乔 &发表于江苏]
    [我要纠错]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关键词: 记者 张欣 一位 来自 四川
    有价值
    0
    无价值
    0
    猜您喜欢
    最热文章

    暂不支持手机端,请登录电脑端访问

    正在加载验证码......

    请先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