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教育厅发起“照亮我的那本书”活动征集教师阅读故事。教师刘新元读《一辈子学做良师》感悟,强调阅读写作、反思实践、团队合作是教师成长路径。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巩悦悦 实习生 郑宇飞 策划整理
编者按:山东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携手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面向山东省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发起 “照亮我的那本书”主题征集活动,旨在通过真实动人的阅读故事,展现书籍在教育中的深远力量,传递阅读带来的成长与蜕变。(征稿及教育线索提供邮箱:qlwbyddx@126.com。)
文| 山东省曹县第一中学教师 刘新元
暑假的闲暇时光,总适合与一本好书深度对话。暑假前我一口气买了十二本教育著作,准备开启一次暑假36天的“啃读”行动。而任勇老师的《一辈子学做良师》这本书,就是我暑假“啃读”的其中一本。连续三天的沉浸式阅读,终于将这本书逐字逐句读完。合上书时,书页间仿佛还留存着任勇老师对教育的热忱与思考,那些关于教师成长的故事与观点,也已在我心中留下清晰而深刻的印记。
书中没有晦涩的理论说教,只有他数十年教育生涯的真实复盘与真诚思考。任勇老师关于教师如何突破成长瓶颈、实现专业进阶的内容,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他以自身经历为镜,清晰勾勒出教师成长的核心路径——从阅读写作中汲取养分,在反思实践中打磨能力,于团队合作中汇聚力量。这三条路径相互支撑、层层递进,不仅是他成为“良师”的密钥,更为每一位渴望成长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可复制、可践行的行动指南。
在阅读与写作中提升自我
任勇老师是教师阅读与写作的倡导者与践行者,他每次出差都会带上好几本书和笔记本电脑,利用点滴时间学习。他认为写作不仅能记录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与思考,还能给自己带来积极进取的动力。对于教师来说,阅读是站在巨人肩膀上学习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教育经典著作,我们可以汲取前人的智慧,拓宽自己的教育视野。而写作则是对自己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与总结,能够帮助我们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我们应该养成阅读与写作的习惯,定期阅读教育类书籍和期刊,记录自己的教学心得、教学案例等,不断积累经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反观自己,工作的这八年时间里,我也在阅读和写作中慢慢蜕变与成长。
阅读上,从刚入职时只挑轻松易懂的教学技巧书,到后来主动啃读教育经典著作。试着从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理念里找课堂设计的方向,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论述中思考如何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从杜威“做中学”与赞科夫“发展性教学”延伸让课堂兼具实践深度与发展高度。每一本书都成了我破解教学困惑的钥匙。
写作上,从最初被动记录教学日志的任务式输出,到如今会主动写下课堂突发情况的应对反思、学生成长案例的深度剖析,那些文字不再是简单的流水账,而是逐渐成长为会复盘课堂得失、提炼教学方法的思考者。每一篇教学反思、每一个案例总结、每一篇论文撰写,很多的“每一个”都成了梳理困惑、优化教学的“脚手架”,让我在年复一年的教学里,少了些迷茫,多了些笃定。
在实践与反思中不断进步
实践和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关键环节。任勇老师在书中多次强调实践和反思的重要性,他通过对自己教学实践后反思,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我们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也应该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思考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等问题。通过实践发现自己教学的不足之处,通过反思总结实践的经验教训,并及时加以改进。同时,我们还要将反思的结果应用到实践中,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反思成果,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只有在实践、反思和在实践这种循环往复的过程中,才能持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实现自己专业成长。
这些年,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过探究式教学、项目化教学、大单元教学、对话式教学和单元整体教学等,也实践过通过问题链的深层次设计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将跨学科元素融入课堂、用情境化任务驱动学生主动学习。每次尝试的机会都让我有所收获:初次推行大单元教学时,因对知识整合度把握不足导致节奏失衡,课后反思后重新拆分单元目标、细化课时衔接,第二次实践时课堂效率明显提升;设计问题链时,曾因问题过于细碎让学生陷入“被动应答”,经反思调整为“主问题+子问题”的层级设计,才真正激发了学生的深度思考。
这些在实践中试错、在反思中修正的过程,没有让我畏惧改变,反而让我更清楚“什么样的教学适合我的学生”,也让我的课堂从“按流程走”变成了“因生而变”,教学能力就在这一次次“实践—反思—再实践”的循环里,慢慢扎实、逐步提升。
在团队合作中共同成长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团队的支持与合作。在2024年末,我成功申请了曹县名师工程人选。正如任勇老师在其丰富的教育管理历程中所体悟到的那般,我也深知团队合作对于教师成长的关键意义。我期待借助名师工作室这一优质平台,积极投身于团队合作之中。
在备课组活动里,我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与大家一同精心雕琢每一堂课的教学设计,深入剖析教材的重点、难点,探寻最适宜学生的教学方法。在听评课活动中,我会以开放包容的心态,认真倾听同事们的见解,汲取他人之长,反思自身不足。不仅如此,工作室定期组织教学经验分享会,鼓励工作室成员将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法以及独特的教学感悟拿出来交流,让思维在碰撞中绽放火花。
经过大半年的并肩耕耘,工作室通过教学研讨会、读书分享会、一线教学实践、课题联合攻关、论文写作培训等多元化活动,成功营造出“人人愿教研、人人善教研”的浓厚氛围。在这份团结协作的力量支撑下,我们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教学难题,取得了丰厚的成果。共同完成的4项市县级课题,3篇教学论文在省级期刊发表,2位成员在市县优课评比中斩获佳绩,2名成员的教学课程被学习强国平台录取,21篇教学随笔类文章发表于教师报、齐鲁晚报等媒体平台,工作室开发的学科校本课程也在学校美术组落地推广。这些成绩的取得,不仅是个人努力的结果,更是团队每一位成员凝心聚力、携手共进的见证。
看完《一辈子学做良师》这本书,暑假的暑气仿佛被书中流淌的教育温度悄悄消解。任勇老师笔下“阅读写作、反思实践、团队合作”这三条成长路径,从来不是孤立的教条,而是他用一辈子教育实践验证过的“良师养成公式”。对教师而言,成为良师从不是一蹴而就的终点,而是需要用热爱与坚持浇灌的终身修行。这本书不仅是一次阅读体验,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行动启示。在教育的道路上,只有我们在教育的沃土上,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才能不负“师者”之名,才能真正践行“一辈子学做良师”的初心与承诺。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暂不支持手机端,请登录电脑端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