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者允许孩子带玩具适应新环境,应照顧个体差异,耐心支持孩子按自身节奏成长。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巩悦悦 实习生 郑宇飞 策划整理
编者按:即日起,《青年说》栏目策划推出“山东教育者手记”,为山东大中小学(幼儿园)校长和教师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分享教育一线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那些触动到你的瞬间。(征稿及教育线索提供邮箱:qlwbyddx@126.com。)
文|临沂市沂南县界湖街道中心幼儿园教师 赵丽
爱极了夏天的一抹抹绿。
拆开琴叶榕的包装,1.7米的大个子立在那儿,叶子又宽又大,还带着点湿乎乎的让人感觉凉爽的潮气。盯着它看了会儿,突然觉得跟刚上幼儿园的孩子挺像,都带着各自原来的习惯,得慢慢摸清楚习性才行。于是赶紧打开手机,找到客服,咨询养护琴叶榕的小妙招。
店家一个劲强调原盆千万别扔,这让我想起小一班新生入园时的光景,在“哇”声一片的新生入园季,唯独小一班,总能在这片嘈杂里透出点不一样的安稳。后来才知道,陈静老师和雪婷老师早在开学前就已经想好小妙招,那就是允许孩子们带一件自己喜欢的物品来幼儿园。午睡时能抱着,想妈妈了能摸摸,就像是把家里的小念想搬进活动室。
于是,小一班的早晨成了“玩具总动员”:孩子们带着自己最喜欢的玩偶,高高兴兴地到幼儿园。午睡时间的对比更明显。别的班还在拍着孩子后背、哼着儿歌哄睡,小一班的小床上早已摆好了各式“守护者”。孩子们把玩具搂在怀里,小脸蛋贴着熟悉的布料,原本皱紧的眉头慢慢舒展开,呼吸也从急促变得匀缓,就像在自家小床上那样踏实。
起初有老师会有疑问:“总让孩子抱着玩具,不是在助长依赖吗?”现在想来,其实刚入园的孩子们与刚换到新环境的琴叶榕是何其相似,带着原盆的土慢慢适应了新环境,枝叶一天比一天舒展;买家秀中没有详细咨询琴叶榕习性的客户迫不及待地换了新土新盆,叶子都蔫了。小一班的孩子们也抱着他们的“兔子”“恐龙”,在熟悉的依靠里慢慢松开了焦虑的手,从只敢抱着玩具躲在角落,到愿意把玩具分享给小伙伴,再到某天突然发现,午睡时不抱玩偶,也能安安稳稳睡到自然醒。
原来,面对孩子的不适应,最笨的办法是硬生生“切断”,最温暖的智慧是温柔地连接。那些被允许带着的玩具,那些被尊重的依赖,从来不是纵容,而是给孩子勇气的缓冲带。就像店家说的原盆不能扔,孩子换环境时,总得让他们带着点熟悉的念想,才能在陌生里慢慢扎根、慢慢适应。
店家说朝南的窗最好,夏天超过30度得挡挡,这跟带孩子一个理。有的孩子看起来很社牛,一来就跟老师问这问那;有的孩子却总喜欢一个人玩。所以教育就是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生长,我们作为成人,要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就像把琴叶榕硬塞到朝北的屋里,那肯定是长不好的。
店家还说每个地方湿度不一样,别照搬别人浇水次数。现在很多家长爱学别人,别家孩子背诗,就逼着自家孩子学;特别是亲友之间的聚会总想着让自家孩子展示学到的本领,却忘了每个孩子节奏不一样。就像我查琴叶榕一周浇几次水,却没注意我买的土其实和店家用的土是不一样的,干得更快。小班的乐乐说话晚,可绘本里的细节记得清清楚楚,这不就像我的琴叶榕?没长多高,可悄悄在发新叶,有时我们只顾盯着“长没长高”,没看见那些藏在细节里的小变化。
现在每天早上,我总是先摸摸琴叶榕的土干没干,养植物和带孩子,哪有什么固定招数,也没有什么固定的标准,关键是别用自己的想法生搬硬套,也别老想着别照搬别人的经验,多看看,多想想,多回应,心里时时刻刻装着孩子才能找到方法。
傍晚给琴叶榕转了个方向,让新叶能晒着太阳。它轻轻晃了晃,叶子上的光也跟着动,像极了孩子们在自主游戏中的自由舒展的样子。忽然明白,不管是植物还是孩子,都有自己的生长节奏。我们能做的,就是多观察、多倾听、多支持、多反思,等着他们按自己的方式长大。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暂不支持手机端,请登录电脑端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