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首 页 > 教育百科 > 应试技巧 > 正文

    文言文到底该怎么学?用这几种方法,效率翻倍!

    :2025年10月24日
    家长微言

    文言文学习:先粗读借助注释,再细读解决词句,深入领会探究文意。做题要掌握字词解释、虚词用法辨析、句子翻译、文意理解方法。多读多练提升能力。

    一提到文言文,很多同学就会觉得头疼。但课外文言文阅读在全国很多地区的中考语文试卷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那么如何学习文言文,考试才能游刃有余呢?今天就让我们来梳理一下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吧!

    读文:掌握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1

    借助注释,概览全文

    当我们拿到一篇文言文时,需要先粗读一遍,借助注释,感知文章大意,把握整体结构。对于难解的字词,不必纠结,先圈画出来,在掌握文章大意后再根据上下文理解词义,探究文章深意。

    2

    字字落实,细读全文

    要解决粗读过程中遇到的障碍,还需要细读文本,解决疑难词句。

    (1)在文言文中,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其意义在不同语境中是不同的,因此一定要牢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根据上下文语境体会字词含义,揣摩作者意图。此外注重日常积累,掌握课内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及重点实词,在阅读课外文言文时,才能快速回忆所学,解决疑难字词。

    (2)理解句意除解决疑难字词外,还需要牢记5种主要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反问句倒装句,在翻译过程中通过补充、替换、调序等方法就可以连词成句,把握句子意思。

    3

    深入领会,探究文意

    学习文言文不仅要掌握词句意思,更要深入地感悟作品。在阅读完文言文后,注意总结文言文的构思技巧,鉴赏词句。分析体现人物形象、作者情感等的词句,提高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做题:了解考点,提高解题的能力

    考点1

    字词解释

    文言实词大部分有多个含义,因此解释实词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需掌握一定的推断技巧。

    (1)课内迁移法,即联系已学课文中有关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如:“尝为季氏史”中的“尝”字,如果能联想到《陈涉世家》中“尝与人佣耕”的“尝”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尝”的意思为“曾经”。

    (2)语境推断法,解释词义时,结合上下文具体语境理解。如:“鲁复善待,由是反鲁”的“反”,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反”应同“返”,是“返回”的意思。

    (3)联系词语法,将文言文中的字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词义。如:“既克,公问其故”中的“故”字,可以组成“缘故”“故事”“变故”等词语,通过筛选不难找到“缘故”这个意思。

    (4)成语推断法,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实词的词义,如“淳于髡等辞屈而去”中的“去”,可联系“扬长而去”的“去”来理解,意思为“离开”。

    考点2

    虚词意义及用法辨析

    (1)代入筛选,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如:“之”的用法有:

    ①代词,可译为“他(她、它)”“他(她、它)的”“这(样)”“那(样)”;

    ②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③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⑤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⑥助词,起补足音节作用,不译;

    ⑦动词,可译为“往”“到……去”。将其意义及用法一一代入相应句中进行理解和筛选即可。

    (2)结合句意分析,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交换理解,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考点3

    句子翻译

    翻译步骤

    (1)联系语境,明确大意。将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后连贯,整体把握大意。

    (2)找得分点,圈画“重点字词”。作答前,可先将重点的实词(多为动词、表程度的副词、有多个意思的词、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虚词(如“而”“以”“于”“为”“之”等)圈画出来,逐个解释,保证句子中的每个词都能与其解释一一对应。

    (3)理清句式,调整语序。翻译句子时一定要理顺句子的语序,补全句子所省略的成分。这就要求同学们务必掌握常考的5种文言文句式。

    翻译方法

    (1)补充法。文言文中有较多的省略成分,在翻译时要将原文省略句中省略的成分增补出来,使句意完整。

    (2)调序法。文言文中涉及特殊句式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等句式,应按现代汉语的语序调整。

    (3)替换法。文言文中有部分固定的句式,可以按照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去替换。还有一些词语可以替换为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如:古代汉语单音节词替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古今异义词替换为古代汉语的意思;将通假字替换成本字;将活用的词替换成句中意。

    考点4

    文意理解

    (1)文意理解。

    ①阅读文言选段,把握主要内容。先通读全文,明确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作者的看法;接着排除不需要翻译的人名、地名、官名等,分析其关系,以便能更准确地理解。

    ②分析题目要求,锁定答题区域。就题目要求来反复阅读相关文字,找准答题的切入点,依次思考答案;同时还要注意文段的出处和注释,依次寻找突破口。

    ③一一对应,仔细分辨。在找准信息点后,将选文与信息点一一对应,认真弄清原文内涵,琢磨内容要点,分析文章哪一句可以涉及题干的内容。

    ④抓住重点,准确翻译。在分析信息点时,要注意准确翻译,当然并不是完全都翻译过来,此时需抓住重点,即对文意理解容易产生分歧的地方要仔细阅读。

    ⑤联系全文,整体分析。站在全文的高度综合理解文意,整体分析,不可以偏概全。

    (2)拓展延伸。

    ①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是指通过比较阅读,抓住重点句段,进行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两文的共同特点,解释一般规律。“同中求异”注意从表象入手,要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剖析材料,理清各自表达的深层意义,揭示个性特征。

    ②鉴赏分析类。解答此类题目时,要着重从文章本身出发去思考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③议论评价类。解答此类题时,要把握正确的方向,不能违背正确的价值观;并且考生在做答时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能对自己的观点进行简要地阐述。

    ④启示感悟类。此类题目的解答,要求考生既要发掘出文章所蕴含的意义,又要结合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实际来谈。

    ⑤建议献策类。此类题目要求考生仔细阅读文段内容,从文段内容出发,再联系生活实际来谈。

    ⑥形象分析类。从正面和侧面描写入手,从人物的外貌、神态(表情)、语言、心理、行为、动作等方面进行分析。

    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主要来自多读多练,有了一定的积累,才会产生质的飞跃。

    每日做一道好题,坚持下来也很酷哦~

    欢迎大家在文末留言打卡,并尝试写出下面题目的答案。

    今日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贤者之治国也,蚤①朝晏退,听狱治政,是以国家治而刑法正。贤者之长官也,夜寝夙兴,收敛关市、山林、泽粱之利,以实官府,是以官府实而财不散。贤者之治邑也,蚤出莫②入,耕稼树艺、聚菽粟,是以菽粟多而民足乎食。故国家治则刑法正,官府实则万民富。上有以洁为酒醴粢盛③以祭祀天、鬼,外有以为皮币,与四邻诸侯交接,内有以食饥息劳,将养其万民,外有以怀天下之贤人。是故上者天鬼富之,外者诸侯与之,内者万民亲之,贤人归之。以此谋事则得,举事则成,入守则固,出诛则强。故唯昔三代圣王尧舜禹汤文武之所以王天下,正诸侯者,此亦其法已。

    (节选自《墨子·尚贤》,有删减)

    【注释】①蚤:同“早”。②莫:同“暮”。③酒醴(lǐ)粢(zī)盛(chéng):盛好酒和粟米。粢,稷,粟米。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听治政 狱:案件

    B.是以菽粟多而民足乎 食:食物

    C.入守则 固:坚固

    D.之所以天下 王:君主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是以国家治刑法正 安居天下熄

    B.贤者治国也 水陆草木

    C.实官府 盖诱敌

    D.谋事是无礼

    来源 | 嫩黄瓜作文

    [编辑:宋聪乔 &发表于江苏]
    [我要纠错]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关键词: 文言文学习方法 关键词解释 虚词意义用法 句子翻译技巧 文意理解方法 文言文阅读训练
    有价值
    0
    无价值
    0
    猜您喜欢
    最热文章

    暂不支持手机端,请登录电脑端访问

    正在加载验证码......

    请先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