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携手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面向山东省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发起 “照亮我的那本书”主题征集活动,旨在通过真实动人的阅读故事,展现书籍在教育中的深远力量,传递阅读带来的成...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延瑜 编辑整理
编者按:山东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携手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面向山东省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发起 “照亮我的那本书”主题征集活动,旨在通过真实动人的阅读故事,展现书籍在教育中的深远力量,传递阅读带来的成长与蜕变。(征稿及教育线索提供邮箱:qlwbyddx@126.com。)
文|济南高新区稼轩小学教师 徐苹
翻开《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仿若推开一扇洞察教育本质的窗。这本书摒弃了高深晦涩的理论堆砌,而是凭借一个个鲜活的课堂实例,深深触动着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内心。它恰似一盏明灯,为我在教育征途的探索之路照明,更让我深切体悟到书籍于教育领域无可替代的强大力量。
初读该书,我被其对课堂现象鞭辟入里的观察与剖析深深震撼。往昔,我曾单纯认为课堂仅是知识的单向传输,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只需专心听讲、做好笔记即可。然而书中明确指出:“课堂并非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肥沃土壤。”书中记录的那些真实课堂画面,让我留意到传统教学模式下诸多被忽视的细节:教师口若悬河讲解时,角落里学生迷茫的目光;提出问题之际,学生欲言又止的踌躇;小组讨论之时,部分学生置身事外的模样……这些细节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我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也促使我开始深度反思:我是否切实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需求?是否给予他们充足的表达机会?
怀揣着这些思索,我尝试将书中理念融入教学实践。在一次语文课堂上,我摒弃了以往“满堂灌”的授课方式,围绕一篇课文设计了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见解。起初,课堂氛围稍显沉闷,仅有少数活跃学生发言。我记起书中“要耐心等待学生的思维开花”这句话,于是放慢节奏,用充满鼓励的眼神和言语引导那些性格内向的学生。渐渐地,越来越多的学生举起了手,他们的想法或许青涩,但饱含着独特的思考。那一刻,我真切领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深刻内涵,也切实感受到教育的蓬勃生机与无限活力。
这本书不仅教会我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更让我明晰课堂中情感交流的关键意义。书中“教育是心与心的碰撞,课堂是情感传递的桥梁”这句话令我印象颇深。过去,我过度侧重教学任务的完成,忽视了与学生的情感互动。阅读此书后,我开始在课堂上多展露一些微笑、多说一句关切的话语、多投去一个鼓励的眼神。我发现,当我放下教师的“架子”,以平等、尊重的姿态与学生交流时,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显著提升。一次课后,有个学生对我说:“老师,我觉得现在的课堂特别有趣,我越来越爱上语文课了。”听到这样的反馈,我满心欢喜,也愈发坚信教育是有温度的事业。
课堂是一个持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进程。书中借助大量案例,呈现了教师如何在课堂中敏锐捕捉教学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受此启发,我养成了课后反思的习惯,将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记录下来,剖析原因,探寻解决办法。比如,当发觉部分学生对古诗词理解存在困难时,我尝试引入多媒体资源,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助力他们理解诗词意境;当发现小组合作学习效果欠佳时,我重新调整分组方式,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与职责。这些改变使我的课堂教学更具成效,也让我在不断反思与改进中实现了成长。
在教育之路上,书籍无疑是我们最为忠实的伙伴。《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宛如一位经验老到的导师,以其智慧照亮我的教育之路。它让我明白,教育绝非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一场洋溢着爱与智慧的修行。每一次翻阅这本书,都能收获全新的感悟;每一次将书中理念付诸实践,都能见证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它不仅转变了我的教学方式,更重塑了我的教育观念,让我在教育征程中步伐迈得更加坚定、更加从容。
我坚信,在这本书的影响下,会有更多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在思想的细微处播撒教育的火种,于探索与实践中找寻属于自己的教育路径。而这,正是书籍在教育领域绽放的无穷魅力,它如同一束璀璨光芒,照亮我们前行的方向,也照亮学生未来的人生坦途。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