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教育厅近日出台《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全面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南京市将试点开设人工智能课程,并从实际出发构建南京特色的“五多”课程体系。
5月9日,省教育厅在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就省教育厅近期研制出台的《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的相关内容和下一步工作考虑作详细介绍。发布会上,省教育厅、南京市教育局、江南大学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就有关问题答记者问——
问(江苏新闻广播记者):《方案》在基础教育领域提出,要研制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指导意见,全面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请问各地市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有哪些侧重点呢?
答(南京市教育局二级巡视员 潘东标):4月15日,南京市发布了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行动计划包括六大目标、八大行动。这个行动有7个特点:
一是机制创新。在全国率先成立南京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研究中心,由全国高校、基础教育、人工智能企业的知名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汇集市教育局12个处室和直属单位的力量,统筹推进全市的人工智能教育工作。
二是整体推进。我们认为人工智能教育既包含人工智能教育的课程,也包括人工智能在教、学、管、评、研、育等六个方面的应用,应当做到学用结合。同时,学生、教师、管理者的人工智能素养是不可分割的,需要整体规划,整体推进。
三是一校一策。我们明确提出用三年时间在中小学100%开设人工智能课程。面对中小学在开设人工智能课程中遇到的诸多困难,我们决定从实际出发,构建南京特色的“五多”课程体系,即多层次、多学科、多场景、多渠道、多形式,一校一策,灵活机动地组织人工智能教育。扶持特殊教育学校和薄弱学校开展人工智能教育,保障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四是队伍支撑。实施“AI领导力”培育计划,对中小学主要负责人开展全覆盖的专项培训。开展“十百千万十万”工程,提升全体教师的人工智能素养:即对全部的10万名中小学教师开展人工智能通识培训;对1万名教师实施分学科、分领域、分层次开展人工智能赋能教学的专项培训;培养1000人的骨干教师队伍;培养人工智能赋能教学能力卓越的100名首席教师;成立10个人工智能教育名师工作室。
五是科研引领。实施“AI赋能计划”,定期开展展示研讨活动。计划发布以来,已举行5场活动。在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增设“人工智能教育”专项课题,聚焦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方法创新等关键重难点问题,引导教师深入开展系统性研究。
六是场景革命。借助产学研用联合体,推进人工智能赋能下的高水平智慧校园建设,打造百大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场景,将人工智能融入教育教学全学段、全要素、全过程,全方位助力教学管评研育,打造“AI+教育”新生态。
七是国际视野。设立南京市人工智能教育国际合作专项“哪吒计划”,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不断提升人工智能教育在伦理与安全管理方面的水平。
南京将坚决落实江苏省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通过三年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和模式,为中国的教育数字化转型贡献特色鲜明的南京智慧和南京方案。
问(《新华日报》记者):在高等教育领域,去年省教育厅已经出台《江苏高校人工智能赋能专业建设行动方案》,本次方案的出台对高校而言有何最新指导意义,省级层面下一步又将重点实施哪些改革举措呢?
答(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处长 徐庆):去年12月,省教育厅印发了《江苏高校人工智能赋能专业建设行动方案》,明确了三大目标、五大任务、三大保障。本次《方案》出台,从更高站位、更全视角系统阐述了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全学段、全领域、全要素的改革发展任务,为江苏高校推动人工智能赋能专业建设提供了上位政策支撑,将更加有利于统筹各方资源,协同推进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助力全省大中小学共同运用人工智能实现育人改革实践创新,构建人工智能领域拔尖人才的超常规、贯通、创新培养机制。
下一步,省教育厅将持续加大行动实施力度,全力推动人工智能赋能高校专业建设,为高标准建设教育强省提供坚强支撑。一是强化重点项目支撑。在品牌专业建设工程、省级人工智能学院、大学生企业实习实训基地、教学成果培育建设等专项工作中,对人工智能相关项目予以倾斜支持。二是做好优质资源建设。打造包括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课程、人工智能专业核心课程、“人工智能+X”交叉课程等在内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并组织编著“人工智能+”高质量教材。三是促进高校交流共享。遴选建设一批省级“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典型应用场景案例,支持相关高校牵头成立人工智能教学联盟,加强资源共建共享和经验交流。
问(新华社记者):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面对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快速演进的新形势,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坚持自立自强,突出应用导向,推动人工智能健康有序发展。请问江苏高校在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转型升级上有哪些积极探索?
答(江南大学副校长堵国成):江南大学以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为指引,将AI技术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顶层设计,构建系统性人工智能教育生态
学校今年年初专题召开人工智能赋能本科教学研讨会,发布了《大学生人工智能素养红皮书》与《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指南》,为师生人工智能素养提供指南。起草《江南大学人工智能赋能本科教学行动方案》,凝聚集体智慧,共同打造数字化牵引改革的高质、高效教育教学新场景。自主研发“智鼋学堂”平台,支持24小时AI助教答疑与个性化学习路径生成。强化“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建设,持续推动“人工智能课程”建设,开展江南大学一流本科课程(智慧课程)专项建设,两批立项86门课程,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二、深入实践,推动“智能+”深度融入学科与产业
设立“食品AI卓越创新班”“申威卓越创新班”等特色班级,实施本硕博贯通培养。以食品AI班为例,大一即设置顶尖导师团队全过程介入式培养,硕士阶段设置了食品与人工智能双导师制,博士阶段以食品+人工智能领域重大科研攻关项目为引领,培养学生解决重大复杂型难题的能力。
三、培评结合,助力师生人工智能素养提升
构建人工智能素养测评体系。上线“大学生人工智能素养测评平台”并试点开展了人工智能素养合格考试,党委书记、校长为首批通过考试的12名学生颁发AI素养合格证书,树立标杆。
启动“AI赋能教育教学”专项培训进学院工作。系统设计八大主题,构建了从教学设计到教学研究、课程建设的AI赋能闭环。定制“AI专题讲座+工作坊实操”组合培训方案,创新采用“理论讲授+工作坊实操+案例分享”三位一体的沉浸式学习方式,确保AI培训与学科需求深度适配。
未来,学校将持续深化“智鼋学堂”功能迭代,推进数据驱动的课堂诊断分析,为全国高校提供“江南范式”!
来源:高教处
编辑:王筱
审核:范文 许南欣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