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巩悦悦 实习生 蹇悦
“一会儿咱们准时入馆,请大家保管好随身物品。”清晨7时许,济宁曲阜孔子博物馆景区入口处,身着专属马甲的实习导游李韩梅,正在一一核对游客名单,随身携带的扩音器里传来略带沙哑却又专业的声音。这一幕发生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为期5天的实习,让这位来自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导游专业的大二学生印象深刻。
日均步行超万步,连续几小时站立讲解,让这个曾经认为“导游就是游山玩水”的姑娘彻底改观。在引导游客“游玩”的过程中,她常常会被问到旅途中的各种细节,而这些细节全都需要自己详细了解并内化于心,才能分享给游客。
据李韩梅回忆,在赶早起床背讲解词的时候,她内心深处确实产生过动摇,支撑她坚持下来的,是带团时那些发亮的眼睛,“当游客因听懂讲解而恍然大悟时,当孩子们争相模仿古代揖礼时,文化共鸣产生的能量,能抵消我身为导游所有的疲惫。”
这是李韩梅第一次正式实习,她的主要工作范围是“三孔”景区,孔子的更多生平、儒家文化,以及各朝代演变的儒家文化、各种各样的文化内涵都是要了解的。但在带团过程中,背讲解词和解答游客的专业疑问并不是最难的,难的是在她预设了很多带团攻略及突发预案之后,经常会有一些现实的考验让她措手不及。
“在孔子博物馆”讲解的时候,一位老年游客因不熟悉智能手机操作,险些与团队失散。说到这,李韩梅翻开了手机备忘录,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游客走失处理流程”“设备故障应急方案”等课堂延伸知识。然而真实考验到来,往往都是猝不及防的。
“课堂上我们学的更多是理论知识,但现实带团执行起来是非常不一样的。”李韩梅回忆,比如在遇到不会使用智能机的老人时,她会在讲解之余,带老人到服务台进行手把手教学,“五一假期人比较多,如何安抚游客的情绪非常重要。有时我们会遇到要求较多的游客,甚至会遇到一些突发天气,这些都需要随机应变。”
经过这次实习,李韩梅对导游这份工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手里紧紧捏着刚刚考取的导游证,她对自己将来要从事的职业更添了一丝“敬畏”,“我要继续努力,成为一个更加优秀的导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