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首 页 > 教育百科 > 其他 > 正文

    “哭穷”不是育儿好方法

    :2025年05月14日
    中国教育报

    “这个太贵了,我们买不起”“爸爸妈妈赚钱不容易,你要学会节约”……这种被称为“哭穷式”教育做法,是一些家长常用的教育手段。专家提醒,纯粹的“哭穷式”教育就好比利用孩子的恐惧驱动他们成长,短...

    “这个太贵了,我们买不起”“爸爸妈妈赚钱不容易,你要学会节约”……这种被称为“哭穷式”教育做法,是一些家长常用的教育手段。专家提醒,纯粹的“哭穷式”教育就好比利用孩子的恐惧驱动他们成长,短期内或许见效,但长期却可能留下情感伤害。

    与“哭穷式”相对应的是完全回避经济现实的“宠溺式”,一些家长陷入了“哭穷”与“溺爱”的二元对立中,或者“戏精上身”,或者宠溺过头,掌握不好其中的平衡。在对待自身环境条件方面,家长既应当做好“现实引导者”,用真实生活教会孩子权衡取舍,同时也应做好“价值点灯人”,为孩子未来在物质世界中保持价值定力。

    喜剧电影《抓娃娃》塑造了一个在孩子身上“哭穷”的土豪形象。土豪认为“大号”(大儿子)从小锦衣玉食结果“练废了”,在新开一个“小号”(小儿子)后,决定走另一个极端——通过苦难教育让孩子奋发有为。过程非常顺利,孩子一直到高考都是品学兼优的学霸。但孩子在知晓真相之后,却对自己十多年的生活有了虚幻感。这种强烈的对比,无疑极大伤害了孩子的心理。

    在这部电影中,“大号”与“小号”就存在完全对立的二元关系,这种荒诞是当前家庭中两种模式的极端呈现。“穷养儿富养女”“哭穷技巧”等观念,是朴素节俭观念的体现,却也暴露出传统节俭教育理念与当代儿童心理发展需求之间的错位。当教育者把“现实压力传导”等同于“金钱观塑造”,将物质节制异化为精神压制,这种“简化”的节俭教育显然存在严重问题。这对于长期接受负面经济暗示的儿童来说,是失当的经济教育,可能成为锁住其梦想的无形枷锁。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既不应当回避经济的现实压力,溺爱过头,也不应当过度渲染“苦难”,走向“没苦硬吃”。作为现实引导者,家长应结合家庭实际回应孩子的关切,教会孩子正确看待贫富差距,引导孩子正确面对自己的家庭环境,不因富而奢,也不因贫而卑。作为价值点灯人,家长应以身作则,树立正确的金钱观,避免攀比、浪费、拜金等种种不良习气。在家校共建的经济教育过程中,不应当制造匮乏感,而应当培育获得感;不应当强调“不能拥有”,而应当教会他们“如何更好拥有”。当孩子既能正确理解金钱的现实力量,又能看见超越物质的人生价值时,教育才能真正完成培根铸魂的使命。

    教育孩子勤俭节约是社会应当共同秉持的价值观,要把握好其中的“度”。教育应与实践进行融合,比如通过社会实践体会家长工作的辛苦,在其中体验劳动收获的喜悦,从中获得成就感,这种满足感远远超过金钱本身。

    (作者廖德凯系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科技与合作交流处处长)

    [编辑:宋聪乔 &发表于江苏]
    [我要纠错]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关键词: 这个太贵了 我们 买不起 爸爸 妈妈
    有价值
    0
    无价值
    0
    猜您喜欢
    最热文章

    暂不支持手机端,请登录电脑端访问

    正在加载验证码......

    请先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