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日起,《青年说》栏目策划推出“山东教育者手记”,为山东大中小学(幼儿园)校长和教师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分享教育一线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那些触动到你的瞬间。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巩悦悦 实习生 蹇悦 策划整理
编者按:即日起,《青年说》栏目策划推出“山东教育者手记”,为山东大中小学(幼儿园)校长和教师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分享教育一线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那些触动到你的瞬间。(征稿及教育线索提供邮箱:qlwbyddx@126.com。)
文|沂南县卧龙学校教师 丁凤华
这次演讲比赛,虽然学生准备不是很充分,但效果很好,影响也比较大。一位家长打来电话问:“老师,高阳怎么没参加?”高阳同学学习非常好,也准备了演讲稿,但他性格比较内向,不想参加比赛,不想在大家面前展示自己。然而,他的父亲却非常重视,看到家长群里我发的演讲比赛现场照片,他有些焦急,就给班主任打电话问具体情况。
开学以来,一直在忙着赶课程,几乎没有举行任何语文活动,语文课显得有些单调枯燥。这次演讲活动,是在刚刚进行完期中考试后,学生又刚学了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对演讲有了一点认识,于是就利用周末时间,让大家回家写以“珍惜时间”为主题的演讲稿,星期一返校举行演讲比赛。
学生返校后,大部分同学带着演讲稿回来了,只有一小部分同学没有写完,但不妨碍演讲比赛的举行。
演讲比赛如期进行,比赛程序严谨,演讲的同学表现令人满意。这次比赛,有一个出发点,就是尽量让演讲稿写得好并且过去没有机会展示的同学多参加。孩子的心态是积极的,心情是激动的。有的同学争取到了参赛机会,十分珍惜,认真准备,而没有机会上台的,看到演讲比赛的场面后,后悔当初没有认真撰写演讲稿。
比赛结束,评选出最终的结果。我把比赛的现场照片发到家长群,家长们热情点赞,并为孩子的精彩展示而高兴。有一个同学生病了,没能参加比赛,家长看到消息后,替孩子感到很遗憾,她非常渴望孩子能参加活动,展示一下。我只能安慰家长,说以后还有很多机会。
星期五的课堂上,举行隆重的颁发典礼。当获奖的同学拿到证书后,甭提有多高兴了。学生需要不断地激励,不断地鼓励,孩子在不断激励中才能走得更远。
颁完奖后,一个同学羞涩地对我说:“老师,我也想要一个证书。”看到这位同学羞涩的神态,我有些惊讶。这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孩子,学习在班级数一数二,她可不缺证书呀!然而,就是她,希望得到一张证书。我微微一笑,问道:“你为何不参加呢?”她撇了一下嘴,低下头不说话了。看到这位同学要证书,也有几位同学跟着起哄,说也要一张证书。
一张荣誉证书,是对学生优异表现的积极肯定,是鼓励学生进步的一种手段。想不到,这次演讲比赛,还引起了这样的波澜,这让我始料未及。我忽然意识到,学生想要的不是证书,而是一种积极的肯定和及时的激励。学生能张开嘴要,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呀。想到这,我发觉自己有些吝啬,不就是一张奖状,一张证书嘛,为什么不去找个理由鼓励鼓励他们呢?
有时候,老师出于公道,不随便发一张证书,一张奖状。但是,适时地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又有什么不可呢?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学生不能参加一些活动,表现暂时不优秀,并不代表他们没有上进心。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想法去鼓励他们继续前行。
孩子能张口要证书,说明孩子有强烈的进步欲望,那种不能得的苦楚谁能理解?可能有的学生表现并不好,但是一张奖状,一张证书对他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心理满足。我忽然想到了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求,有的孩子可能暂时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没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或者有机会但没有发挥好,这都是正常的。但是他们需要刺激,需要激励,需要给予正向的肯定。如果我们只看结果,不去顾及学生的心理需求,就有可能打击了学生,有时甚至伤害了学生。
在平时教学中,虽然我也关注了学生,重视了学生的需求,但远远不够。有一些学生长期得不到积极肯定,渐渐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有些孩子厌学,是因为受到的打击太多,受到的正面激励太少。从学生和家长对待演讲比赛的态度来看,我觉得还需要给孩子创造更多展示的机会,和更多成功的机会。没有大舞台,小舞台也可以。只有不断激励学生,学生才有可能带着满满的正能量前行。
冷落和漠视对孩子的伤害是无形的。对于孩子的一些心理需求,教师不要吝啬,而要慷慨一些,大方一些,适当奖励一次,刺激一次,满足一次,都是可以的。孩子有可能在老师不断的奖励和刺激中,爆发出巨大的能量。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暂不支持手机端,请登录电脑端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