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华北平原,微风吹过,麦浪滚滚。在河北省曲周县的一条乡间小道上,赞比亚留学生马奇开着农用三轮车,载着一群同样来自非洲的学生拐进了一个小院。这个小院名为“苏小营中非科技小院”。目前有30多名...
5月的华北平原,微风吹过,麦浪滚滚。在河北省曲周县的一条乡间小道上,赞比亚留学生马奇开着农用三轮车,载着一群同样来自非洲的学生拐进了一个小院。
这个小院名为“苏小营中非科技小院”。目前有30多名非洲“洋学生”在曲周农村,他们学开农用三轮车,驾驶拖拉机,操作无人机,在田间地头忙碌。近日,记者来到曲周苏小营村,探访在中国学“种地”的非洲留学生。
马奇是中国农业大学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2024级硕士研究生。记者见到他时,他和同学们刚接待完来参观学习的客人,回到科技小院,“学会开农用三轮车是必备技能”。
结束在中国农大一个学期的课程学习后,今年2月,马奇来到曲周,和中国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开展农业生产实践。
“我们参与了土壤取样、灌溉管理、肥料施用、病虫害防治和植树活动,走访了多个村庄并与农户深入交流,这段经历真的很棒!”马奇说。
马奇所在的中非科技小院项目于2019年正式启动,按照“1+1+1”模式培养,即第一年在中国进行理论学习和科技小院实践教育,尤其是在曲周的科技小院驻扎8个月,学中文、住农家、干农活、想农事;第二年回到非洲农村驻扎10个月,与非洲小农户一起开展科技小院工作;第三年返回中国总结提升,完成毕业论文。
“相信我在这里学到的东西,都能在我的国家得到应用。”马奇说,他很有信心,因为前面已经有人成功实践。
中国农大已连续7年开展该项目,累计从非洲13个国家招收了90多名留学生,到现在将近40名学生已完成学业,将科技小院模式和绿色增粮技术在非洲落地。
中非科技小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里拉把中国科技小院的模式搬到了她的国家马拉维。里拉用一年时间培训了30名农民,让他们掌握大豆玉米间作等技术,使玉米产量翻了3倍。
“越来越多的农户希望加入我们的科技小院。”里拉自豪地说。
“这里之前是一所闲置校舍,科技小院的学生们来了以后,才盘活了闲置资源。”苏小营村党支部书记关社堂告诉记者,留学生们经常和村民一起打篮球、唱歌跳舞,还给村里的孩子补习英语。
“非洲留学生用我教的‘苏小营普通话’参与电商直播,给我们带来了不少流量和销量。”关社堂笑着说。
采访结束,记者离开时,马奇和他的同学们带上土壤钻等采样工具准备前往试验田采样。红色的科技小院“院服”,在一片绿色的麦田中格外亮眼。
本报记者 欧媚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