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首 页 > 教育百科 > 其他 > 正文

    在媒介浪潮中守护“童年”

    :2025年08月04日
    新京报

    4月23日,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联合新京报社发起的“我重读了一部经典”活动启动。此次活动旨在引导大学生回归经典,再次深入研读文学、哲学、历史等领域的经典作品。新京报将每月对活动投稿作品进行遴选...

    重读尼尔·波兹曼“媒介批评三部曲”的第一部——《童年的消逝》,让我再次深刻地认识到,媒介绝非可有可无之物,更不是简单的“中介”或“传递工具”,而是须臾不可离开的“空气”和生态环境,是一种深刻塑造社会交往和社会文化的力量。

    在这部初版于1982年的著作中,尼尔·波兹曼以“媒介环境历史的变化如何影响着童年的产生和消逝”为问题意识,从童年的“发轫、消失、复兴、再消逝”四个阶段入手,详细梳理了“童年”的历史演进路径。这一问题意识绝非局限于对儿童成长的关注,而是借“童年的消逝”这一隐喻,揭示印刷文化终将被电子文化所替代;并通过这一喻体和本体的“镜像关系”,建构起关于传播媒介如何深刻影响社会交往和社会文化的理论。

    “童年”这一概念并非天然存在。尼尔·波兹曼指出,在没有“羞耻心”的古罗马,儿童和成人几乎没有区别。而随着文字的出现、时间观念的建立和读写能力的培育,童年逐渐发轫却又在中世纪隐匿。直到印刷术兴起,在儿童和成人之间划定了“知沟”,读写能力成为区分人成长阶段的标尺,“童年”因而得以复兴并走向兴盛。而进入电子媒介时代,其即刻满足和视觉冲击等特性,让儿童无需学习便能接触近乎一切信息,成人也因缺乏阅读与思考而陷入思维停滞。“成人化的儿童”和“儿童化的成人”就此出现,也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这也是我在阅读中感受颇深的一点:媒介不仅是工具,更是一种塑造我们所处环境的力量。正如它曾促使“童年”诞生或消逝那样,它重构着社会关系与权力结构,也在潜移默化中重塑着我们的认知与生活方式。如今,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日新月异,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昼夜不停地刷新人们的注意力,持续重塑公众的信息获取路径与思维习惯。当信息的表达与接收越来越依赖情绪驱动的视觉符号,理性分析与批判思考的空间便被一步步压缩。

    作为一名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我也在不断反思,在一个注意力碎片化的时代,我们该如何讲述复杂而值得深思的内容?在算法驱动的媒介环境中,我们又该如何坚持做一个不被情绪裹挟、不被速度驱动的传播者?波兹曼在四十多年前便已经给出了某种答案:我们无法也不应拒绝媒介技术的进步,而是要始终抱有理解的深度和审慎的态度。这不仅是新闻传播人的使命,更是每一个置身信息洪流中的“好公民”应具备的素养。

    在媒介浪潮中守护“童年”,并非执念于回返某一阶段,而是应该在浪潮中保持清醒,在浪潮中守住对理性与思考的坚持。

    文/王禹 中国传媒大学学生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穆祥桐

    [编辑:王振袢 &发表于江苏]
    [我要纠错]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关键词: 重读 尼尔 媒介 批评 三部曲
    有价值
    0
    无价值
    0
    猜您喜欢
    最热文章

    暂不支持手机端,请登录电脑端访问

    正在加载验证码......

    请先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