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探索“12345”社区育人新模式,强化协同治理与“五育”并举,培养时代新人。
南京师范大学始终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拓展学生社区育人场域,聚焦队伍建设,探索“12345”学生社区立体化协同育人新模式,将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充分转化为治理优势,推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提质增效,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坚持一种理念
树立“学生为本”工作新思路
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核心理念,整合校内外育人资源,不断丰富社区育人队伍,为学生学业发展、科研训练、技能实训、项目实践、生涯规划保驾护航。充分尊重认可学生“主人翁”地位,教育引导青年学子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建设,实现从“看客”到社区治理“主角”的转变,形成“师生一起干、好坏大家判、有事我来管”的良好氛围,凝心聚力共筑社区美好家园。
锚定两大目标
探索“双高协同”建设新办法
学校聚焦“高水平安全”和“高质量发展”两大目标,统筹好学生发展“第一要务”与学生安全“头等大事”,既确保“高水平安全”,即掌握矛盾苗头、提前发现介入、及时评估风险,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形成“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事在网中”治理格局,又实现“高质量发展”,即有效整合理论宣讲、党团教育、朋辈助学、文体活动等育人资源,将解决学生思想问题与促进学生成长相结合,助推学生全面发展。
打造三支队伍
汇聚“多样师资”育人新力量
学校打造强有力的工作骨干队伍,整合生涯规划、心理辅导、精准服务等多方资源,让“一站式”学生社区成为赋能学生发展的高质量平台。
领导干部“走在一线”带好头。学校领导践行“一线规则”,实施“厚生领航”计划,紧抓开学季、毕业季关键节点,通过公寓走访、座谈交流、专题讲座等形式深入基层,走访30余栋学生公寓楼,年均收集并协调解决学生学业发展、生活服务等方面的问题80余项。
学工团队“干在一线”全参与。学校建立常态化政工干部进社区、公寓辅导员住社区的“一线联系学生”制度,打造一支由40名专职辅导员组成的公寓辅导员队伍,与学生同吃、同住、同生活。建设30间公寓辅导员值班室,24小时持续守护校公寓和谐稳定,确保安全稳定“不断线”。
服务力量“守在一线”强协同。学校统筹后勤管理、安全教育、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相关职能部门,设立专门保障团队、服务热线,根据学生需要提供周到服务。邀请校内外安全教育专家走进学生社区,将安全教育与通识培养、专业教育结合,常态化开展消防安全、网络反诈、财产安全等系列活动百余场,全面护航学生平安健康。
搭建“四航”体系
创新“协同治理”发展新模式
学校强化协同治理思维,挖掘马克思主义理论、新闻传播、教育学等优势学科资源,积极开展党建引航、成长导航、发展助航、安全护航四大工程,构建“价值引领—成长助力—资源整合—风险化解”于一体的社区育人工作矩阵。坚持党建引航明方向,注入“一站式”学生社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坚持成长导航固根基,打造“一站式”学生社区高质量发展“新阵地”;坚持发展助航拓视野,搭建“一站式”学生社区高质量发展“大平台”;坚持安全护航强保障,筑牢“一站式”学生社区高质量发展“防火墙”。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多维共治,持续汇聚党政领导、思政骨干、专业教师、后勤人员等育人力量,涌现出以“红司南工作室”教育部辅导员名师工作室为代表的育人品牌,在社区开展活动200余次,覆盖学业发展、科研训练、心理健康等领域。
聚焦“五育”并举
营造“全面发展”新生态
学校充分发挥办学特色,努力实现厚生德育、强基智育、阳光体育、缤纷美育、匠心劳育培养目标。以“专家团”领衔指导,结合学生成长需求推出“五育”类实践项目百余项,年均开展社区实践500余场,成果被多家主流媒体报道。
德育为先,实施圆心课堂。学校结合“大思政课”建设,打造学生社区“圆心课堂”,将法治文化节、先锋青年说等德育品牌活动引入社区,实现“小课堂”撬动“大思政”教育目标,年度开展特色活动72期。
智育强基,构建智心学苑。学校搭建“公寓学业加油站”“驻楼导师工作站”等平台,策划朋辈下午茶、图书漂流节、科普知识竞赛等学业活动46场,邀请10余位专家导师、业界名师、优秀学子到社区授课。
体育固本,打造健心家园。学校设置20余个、近1000平方米学生公寓“共享健身区”,开展乒乓球、拔河等多彩体育活动,做到日日有锻炼、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比赛。
美育添彩,实施润心行动。学校结合“先锋型、平安型、青春型、书香型、文化型”五型社区,设计校园地标、校史校规、传统文化等7个特色主题公寓文化长廊,开展古琴鉴赏、植物印染手作、非遗漆扇体验等美育活动40余场,有效提升学生审美素养。
劳育聚力,落实耘心计划。学校积极打造18个“一米花园”“一米菜园”“一米果园”劳动体验区,开展“我为南师种下幸福树”等劳育活动42场,同时开设了以化学香皂制作课等为代表的100余门劳动教育综合能力提升课程。(景飞)
来源:《光明日报》 2025年09月19日 第09版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暂不支持手机端,请登录电脑端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