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首 页 > 缤纷校园> 省内学校>正文

    高校唯一!南大文科实验室重要成果在北京文化论坛发布

    :2025年09月24日
    紫牛新闻

    南大“中华古城数字图谱集成”工程发布,纳入其他6个专项。用数智技术复原近3000座古城,集成数据,探索古城保护传承。

    记者从南京大学了解到,在9月23日召开的2025北京文化论坛重要成果发布专场活动中,南京大学“中华古城数字图谱集成”工程作为高校成果唯一代表发布,其他6个专项发布单位分别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华社、中央网信办、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协。

    以数智技术赓续古城历史文脉

    该项目由南京大学中华文明数智创新实验室牵头,实验室围绕文明研究“主轴”,重点开展文明远读、文明探源、文明传承、文明熔铸、文明互鉴研究。其中,文明传承项目重点聚焦中华古城保护数字图谱集成、边疆地域中华古城图谱、伊儒会通的中华清真寺图谱等重大工程,为近3000个中华古城进行数字复原和保护区划定等工作,为全球人类历史聚落遗产的传承保护创新方法、探索标准,以数智创新践行全球文明倡议。

    中华古城:一城一图

    去年8月,南京大学中华文明数智创新实验室启动“中华古城数字图谱集成工程”。南京大学建筑、历史地理、文化遗产、数字人文、信息工程、计算机视觉等专业的多学科团队,系统采集中华古城历史遥感影像资料,编绘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制图单位的古城历史卫星影像地图,搭建古城历史地理信息数字化平台,展示古城古今的变化细节。

    截至今年3月,南京大学约40多人,收集处理分析陕西、河南、江苏三省全域的历史遥感影像,并查阅历史文献、实地测绘,进行实景三维重构、AI工具辅助生成,编绘了近500个县(市、区)的老城历史影像地图,完成历史影像地图1300多幅。

    “古城是文明信息的空间载体,随着经济发展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不少古城的原真风貌被破坏。”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鲁安东坦言。团队希望用数字技术保存、还原古城的历史风貌,并将在数字化平台中融入古城的建筑、方志、绘画、声音等信息,让大家感受古城的文化魅力。

    多种技术手段还原古城风貌

    想了解一座古城的历史风貌,首先要确定老城的“轮廓”,遥感影像可以提供一个直观视角。美国的CORONA卫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拍摄的遥感影像数据,进入团队视线。

    “我们以多颗卫星拍摄的遥感影像数据为依据,并与现今的卫星图像进行对比分析,提取古城墙、古街巷、古河道等地理要素,并关注土地变化、历史风貌区变化等信息,再利用ESRI ArcGIS制图平台制成老城现状影像图。”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学院副教授陈刚介绍,在团队编绘的近500座县城的历史卫星影像地图中,每个县城都有4幅图,分别是全域影像图、老城影像图、现状影像图和老城范围矢量复原图,它们直观展现了县级城市的历史城区(老城)及历史建筑风貌区的范围,这将为未来开展古城空间变化监测与定量分析奠立基础。

    针对古城形态改变的现状,团队创新研发AI技术辅助数字还原古城建筑格局。特定气候带的建筑,有着相似的建筑规则和形态基因,院落和单体房屋的结构关系是相对固定的。在历史卫星影像地图上确定建筑屋顶的基本样貌后,就可以用AI工具辅助生成古建筑群的整体形态,目前,团队正在将几十年来积累的建筑形态数据投喂给AI工具,不断提高AI生成内容的质量,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古城风貌渐渐清晰起来。

    中华古城多时相地图平台

    团队为近3000座府县城搭建起历史地理信息数字化平台,集成多时相遥感影像、历史舆图、地方志及文化地标数据,绘制中华古城“古今对照”双城之图,直观呈现城市空间结构的百年变迁,实现对古城城市形态、建筑遗产和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存储、可视化分析与多层次展示。

    探索文明传承中国范式

    如果说追寻古城的历史风貌只是激活古城生命的前奏,那么发掘古城的人文价值、文化基因,则是让古城焕新的“灵魂”。鲁安东认为,古城的文化景观,蕴含着古城的文化基因,用数字化手段识别和复现这些基因,将有利于延续古城的文脉。目前大量的文旅数字化项目,是对场景与环境的可视化,但还不是文明的可视化。团队希望通过多学科的参与,以文明为中心对古城的数智形态进行共创和重建。

    古城保护是一个全球在面临现代化过程中共同面对的挑战和难题,不同地方的研究机构和学者都在探索不同的路径和可能性。“中华古城数字图谱集成工程”本身也是探索方式之一,项目从较大时空尺度上提出了观察城市古今变化的方法,并结合文献、人工智能图像分析和田野调查划定古城保护建议区域。

    团队合影

    “我们将充分发挥南京大学的学科交叉和新文科发展优势,全力探索数智赋能文化遗产保护的当代实践路径,为中国乃至全球古城保护打造数据基座、提炼工作标准、提供解决方案。”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中华文明数智创新实验室主任陈云松说。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甜子

    [编辑:宋聪乔 &发表于江苏]
    [我要纠错]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关键词: 中华古城数字图谱 南京大学古城保护 数字人文古城遗址 AI古城复原 古城文明传承
    有价值
    0
    无价值
    0
    猜您喜欢
    最热文章

    暂不支持手机端,请登录电脑端访问

    正在加载验证码......

    请先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