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首 页 > 缤纷校园> 省内学校>正文

    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探索“校村协同”育人 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助力新时代乡村振兴

    :2025年11月06日
    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

    学院融入乡村振兴实践于思政教育,与丫河村合作探索校社教育统一路径,开发鲜活乡村案例,构建校地协同育人,拓展专业融合,助力乡村人才建设。

    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立足职业教育特色,创新性地将乡村振兴伟大实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与常州市武进区丫河村开展深度合作,探索出一条“理论教育与实践育人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统一”的思政教育创新路径。

    用好乡村成就鲜活教材。学院深入挖掘常州市武进区丫河村的发展实践,将其转化为丰富的教学资源。该村创新“红色先锋、绿色生态、橙色惠民”党建特色和“五治融合”治理体系(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润心、自治强基、智治支撑),为理解新时代党的农村工作提供了典型案例,这些鲜活案例让抽象的乡村振兴理论变得具体可感。

    构建校地合作育人格局。学院与丫河村建立了“双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形成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合作模式。在组织架构上,双方成立了由校领导、村干部、专业教师组成的协同育人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合作中的具体问题。在师资建设方面,选派若干名骨干教师驻村工作,建立“博士工作站”。聘请村干部、产业带头人担任校外导师,参与课程建设和实践指导。在课程建设上,形成了“理论+实践”的双课堂模式,注重将乡村案例有机融入教学内容,打破了传统思政教育的时空局限,实现了校内校外教育的有效衔接。

    拓展学科融合发展路径。学院充分发挥多学科优势,探索出“思政+专业”的融合教育模式。生态保护技术专业紧密结合丫河村在河道治理、生态农业等方面的实践,通过分析该村水系整治、垃圾分类等具体案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无人机测绘技术专业以丫河村数字化监测为教学案例,指导学生参与乡村人居环境监测与基础设施改造项目,在实践中培养科技服务乡村的意识和能力。各专业在参与乡村振兴实践中,注重挖掘和提炼其中的思政元素,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体系,让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深刻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增强服务“三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助力乡村振兴人才建设。学院构建了系统化的实践育人体系,通过“认知—专业—综合”三阶递进培养模式,让学生在乡村振兴实践中获得全面成长。打造基层治理、产业振兴、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四大实践平台,设立“大学生村务助理”岗位,让学生深度参与村民议事等治理实践;组建若干支乡村振兴服务队,开展技术帮扶活动,帮助农户搭建电商平台实现增收;实施“美丽庭院”改造和垃圾分类宣传,推动乡村环境改善;开展非遗传承活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


    [编辑:宋聪乔 &发表于江苏]
    [我要纠错]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关键词: 江苏乡村振兴思政教育 校地合作育人模式 丫河村案例教学 生态保护技术专业实践 无人机测绘助力乡村
    有价值
    0
    无价值
    0
    猜您喜欢
    最热文章

    暂不支持手机端,请登录电脑端访问

    正在加载验证码......

    请先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