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首 页 > 缤纷校园> 省内学校>正文

    “入党引路人”青春微讲堂第六课:南京晓庄学院党委书记张策华与青年朋友谈“奉献”

    :2022年10月14日
    扬子晚报网

    奉献是共产党人的第一选择。我们党一诞生,就把奉献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党的全部奋斗史、发展史也是一部奉献史。追梦需要激情和理想,圆梦需要奋斗和奉献。由江苏省委教育工委、江苏省教育厅、新华...

    奉献是共产党人的第一选择。我们党一诞生,就把奉献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党的全部奋斗史、发展史也是一部奉献史。追梦需要激情和理想,圆梦需要奋斗和奉献。由江苏省委教育工委、江苏省教育厅、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主办,扬子晚报承办,少年志融媒平台组织的“入党引路人”青春微讲堂第六课上线,南京晓庄学院党委书记张策华与青年朋友谈“奉献”。

    奉献是崇高的价值追求,是愿为、肯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南京晓庄学院的老校长、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句名言,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15岁时,陶行知就写下“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做出一些贡献。”后来,他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脱去西装革履,穿上布衣草鞋,到南京北郊劳山脚下,带领学生们一起建校舍、盖礼堂,开荒种地,白手起家创办起中国第一个乡村师范学校——“晓庄试验乡村师范”,立志通过改造乡村教育来改造中国。开学的那天,他号召大家“在广漠的乡村教育的路上前进。”他曾说:“我们深信如果全国教师对于儿童教育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必能为我们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新生命。”陶行知毕其一生为教育事业劳心劳力、甘为骆驼,他无怨无悔的大爱奉献精神激励着后来人。

    奉献是持续的奋斗力量,是能为、善为。南京晓庄学院秉持“教学做合一”的校训,先后为社会培养输送了17余万名基础教育师资和各类专门人才,其中近三分之一的毕业生奔赴乡村和边疆奉献大爱。有一位1981届的毕业生,他两度放弃进城,一心到艰苦、偏僻的乡村教书办学,扎根乡村40余年,践行行知思想一辈子,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现代乡村学校培育时代新人的路径。他就是南京行知教育集团总校长、教师杨瑞清校友,今年教师节前夕,他当选2022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成为江苏唯一入选的教师代表。他说:“教育是一份让我着迷的事业,辛苦就是幸福,疲惫就是陶醉,而奋斗就是享受。”所以,甘于奉献的青春愈加意气风发,勇于奋斗的人生更加绚丽多彩。

    奉献是青年的时代担当,是敢为、有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奉献不会过时,在这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催人奋进的新时代,奉献没有休止符,是时代的强烈呼唤,历史的必然要求。张策华跟青年朋友说,我们生逢其时、重任在肩,要以舍我其谁的精神和敢为人先的勇气奉献自己的青春力量。在今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优师计划”师范生毕业后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努力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晓庄站在新起点上,也在为新时代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而努力奋斗,晓庄人也和青年朋友们一起,努力成长为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就是对‘奉献’最生动的诠释。”

    张策华认为,奉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共产党人的重要精神特质。奉献是青春最耀眼的光芒,也是青年很重要的品质。衷心希望老师们、同学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大力弘扬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奉献精神,拼搏进取,无私无畏,将方寸之愿融入宏伟理想,把“小我”融入祖国“大我”,用忘我奋斗书写无愧于新时代的崭新篇章!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赟  蔡蕴琦

    摄像:罗皞 高一鑫

    剪辑:高一鑫

    编导:朱奕昕

    校对:李海慧

    [编辑:王振袢 &发表于江苏]
    [我要纠错]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关键词: 奉献 共产党 人的 第一 选择
    有价值
    0
    无价值
    0
    猜您喜欢
    最热文章

    暂不支持手机端,请登录电脑端访问

    正在加载验证码......

    请先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