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首 页 > 缤纷校园> 省内学校>正文

    万象“耕”新!南农大专家教授耕耘田畴

    :2023年02月22日
    扬子晚报网

    春为岁首,农为行先。记者了解到,南京农业大学专家教授们走出校门,走入农田,奋战在春耕备耕第一线,为新一年仓满廪实保驾护航。

    春为岁首,农为行先。记者了解到,南京农业大学专家教授们走出校门,走入农田,奋战在春耕备耕第一线,为新一年仓满廪实保驾护航。

    春播正当时,精控播种助力小麦生产

    今年春雨较长,如何查看苗相长势,确定合理的施肥量?化学除草有哪些要点?2月12日起,南京农业大学小麦栽培姜东教授团队陆续前往姜堰、徐州、常州、句容等地,为当地种粮大户指导田间管理技术。

    团队副教授蔡剑介绍,越来越多的种粮大户加入了由南京农业大学牵头组建的“江苏省稻麦种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该联盟涵盖了高校科研院所、农业企业、种植大户等全产业链各个环节,从优良品种到优质粮食,团队组织实施了“绿色丰优”技术模式,该模式以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稻茬小麦精控播种施肥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为核心技术,为种植大户提供定制的、实用的绿色高效全程技术解决方案。

    在田间地头,团队成员还在验证新的种植技术,“国外大型播种机行走速度可以达到时速7公里,目前国内播种机时速还只有3-4公里,我们正在加速相关研究,突破小麦高产及全程机械化生产水平提升的技术瓶颈。” 蔡剑说。

    技术“及时雨”,携手春茶“真问题”

    这个春天,园艺学院教授房婉萍每天最关心的就是天气预报。“春天对江苏乃至全国的茶园来说都是非常关键的节点。”房婉萍介绍道。

    “但春天也是‘倒春寒’和‘霜冻’等灾害高发的季节。”新萌发的茶树嫩芽抗寒能力弱,很容易被突发的低温灾害冻伤,给茶叶企业造成很大的损失。每逢春季江苏茶园开园前后,房婉萍教授带领团队研究生们总是奔走在茶园一线,就早春预防倒春寒的栽培措施和开园追肥施用技术细节与茶农交流。

    去年夏天的极端高温干旱天气使不少茶园面临减产风险。房婉萍教授团队承担了南京市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试点项目,在开展衰老茶园改造技术示范推广的过程中,房婉萍教授团队有了惊喜的发现。“经过台刈更新改造的茶园,在应对高温干旱胁迫时有着非常好的表现。”

    “我们的科学研究一定要紧贴产业的需要。从事茶叶科研的硕士博士生们需要把论文写在茶园里。”房婉萍说。在她看来,茶园生产一线是找到研究“真问题”的最佳场所,也是科研反哺产业的最佳场所。

    春季养殖“回暖”, 专家为新年生产“保驾护航”

    每年早春,越冬综合征是困扰渔民的最大难题。2022年,动物科技学院张定东教授及其研究团队承担了南京市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试点项目。一开春,他们就马不停蹄,前往高淳、浦口、六合等项目基地的6个养殖渔场现场指导,帮助渔民科学地决策开春鱼类饲料投喂时间、方式,提高鱼体肝肠健康等养殖技术细节,帮助减少鱼类发病死亡。在其研究团队指导下,渔民普遍烦恼的越冬综合征问题有所缓解。

    “除了在养殖技术上,渔民的养殖模式和养殖观念还需要进步,特别是在提质增效和节水减排上。比如鱼塘里放养的密度,过高的养殖密度,虽然带来了产量上的提升,但造成品质和生态环境的下降,以及食品安全的担忧,最终量多质低的供给,收益可能更低,类似这种养殖观念上的误区还有不少,这就更需要我们技术人员的现场指导。”张定东说。

    春回大地,天气转暖。水产养殖即将进入繁盛期。这一阵子,张定东教授及其江苏现代农业(大宗鱼类)产业技术体的创新团队走进了南京、南通、盐城、泰州15家养殖企业/专业合作社,为他们提供最新养殖品种推荐和生产技术指导,为2023年渔业生产“保驾护航”。

    春季黄瓜育苗,产业助残授人以“渔”

    在南京江宁区汤山街道阜庄村的蔬菜基地,春节一过,农户们就在南农大园艺学院教授李季的指导下,忙起了春季黄瓜育苗。这批黄瓜不同寻常,是产值高、口感好,深受城市居民喜爱的“水果黄瓜”,正在跟随李教授进行穴盘育苗的是一群残疾人农户。

    据南京天新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汤山街道阜庄村残联副理事陈义介绍,阜庄村目前有将近100亩的蔬菜基地,以前都是外包出去,农户们在地里帮帮忙,很少真正受益。2022年11月,作为园艺学院蔬菜设施教师党支部书记的李季,提议与当地党总支委共建基地,为阜庄村的残疾人农户开展春季黄瓜育苗技术指导,通过党建引领、科技带动、产业助残,带领农户们共同富裕。

    李季介绍,目前这段时间主要指导农户进种、点播、穴盘育苗等技术,3月份就可以下地定植了。他说,这些技术体力消耗不大,更多的是需要精耕细作,适合残疾人农户学习并掌握。

    抢抓好春光,育出新希望

    南海之滨艳阳高照,海南三亚迎来南繁育种季。在崖州区坝头南繁基地一处大棚,围绕葡萄的“专家会诊”火热进行。作为温带作物,葡萄在海南种植难度大,需要突破热带地区休眠、解除休眠技术,还面临高温多雨、病虫害多发、土壤盐渍化等不利因素。来自全国各农业科研单位的专家积极探讨、出谋划策。“通过品种改良、优化栽培模式让它们在海南‘安家’,全国消费者就能一年四季吃上国产新鲜葡萄。”该试验项目负责人、南京农业大学教授陶建敏说。

    2021年进驻三亚崖州湾科技城以来,南京农业大学三亚研究院已引进18个研究团队,全面开展工作。除了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新品种、新技术就地推广,也成为该研究院的主要工作。

    随着智能育种设备、南繁全链条服务逐步覆盖,育种家们能更专注于科研。在南京农大三亚研究院的智慧试验田,传感器、摄像头、无人机取代过去的“眼瞪尺量”,实时监测、收集作物表型信息并上传数据平台,为育种科研提供决策参考。

    通讯员   许天颖   俞佳宁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赟

    校对 陶善工

    [编辑:王振袢 &发表于江苏]
    [我要纠错]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关键词: 岁首 记者 了解到 南京 农业大学
    有价值
    0
    无价值
    0
    猜您喜欢
    最热文章

    暂不支持手机端,请登录电脑端访问

    正在加载验证码......

    请先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