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位于南京六合农业基地里,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副院长郑恩来教授团队正在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技春耕”。记者在现场采访看到,随着无人驾驶拖拉机拖着小麦智能精准耕播复式作业机驶入田间,秸秆粉...
近日,位于南京六合农业基地里,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副院长郑恩来教授团队正在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技春耕”。记者在现场采访看到,随着无人驾驶拖拉机拖着小麦智能精准耕播复式作业机驶入田间,秸秆粉碎、旋耕整地、精量播种、变量施肥等工序一气呵成,展现出智慧农业的硬核实力。
国内首创复式作业机,攻克四大技术难题
“注意看,这几道工序就像变魔术一样连贯。”郑恩来站在田埂上向记者解说,机器驶过之处,秸秆粉碎、旋耕整地、精量播种、变量施肥同步完成。
记者了解到,在长江中下游稻麦轮作区,土壤黏重、秸秆量大、播种施肥精度低等问题长期制约着小麦生产。南京农业大学郑恩来教授团队历时7年攻关,研发出了国内首台针对该区域的小麦智能精准耕播复式作业机,一举攻克四大核心技术。
这些核心技术包含“前粉后旋秸秆黄金粉碎术”,解决了秸秆焚烧污染与还田效率低的难题;“仿生抗粘种床整备技术”,构建出疏松洁区的种床,为种子发芽创造最佳环境; “气吸式精量播种系统”,每亩节省种子10%-15%,避免了传统撒播的种子浪费与幼苗竞争问题;以及“变量施肥智慧决策系统”,按需制定施肥方案,实现“肥力差的地块多施、肥力好的地块少施”,肥料利用率提高25%,环境污染风险显著降低。
“这台机器就像‘农业变形金刚’,过去需要多台机器分步骤完成的耕、播、施工序,现在一次性搞定。”郑恩来告诉记者,复式作业机每小时可作业9亩,且单产较传统方式提升10%以上,亩产可达900多斤。
省钱、省种、还增产,这机器“懂”地
谈及研发历程,郑恩来坦言,团队突破了多项“卡脖子”技术。针对长江中下游黏重土壤“播深难控制、种床难成型”的痛点,团队创新性设计了自适应播深调控装置,将播种深度精准控制在2-3公分,既避免浅播晒种、又防止深播闷芽。
“我们的机器不是简单的机械化,而是将栽培学原理与智能装备深度融合。”
郑恩来表示,从2017年第一代样机到如今的第七代产品,团队累计进行了600余次田间试验,仅播种部件就迭代了12版,最终实现了“让机器理解作物生长需求”的目标。
郑恩来教授指导团队成员
“我们的目标不是造出‘实验室里的机器’,而是让农民用得起、用得好的‘田间神器’。”郑恩来介绍,复式作业机采用模块化设计,根据配置不同分为高中低三档,最高版本售价控制在5万元以内(不含拖拉机),较进口同类设备价格降低60%。目前,第七代产品已在长江中下游稻麦轮作区实现规模化应用,累计作业面积超过50万亩,带动每亩综合成本下降30%。
“未来,团队计划将机具升级为‘个性化栽培方案执行者’,根据每块田地的土壤、气候数据自动调整作业参数,推动农业从‘粗放管理’迈向‘精准定制’。” 郑恩来说。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 王赟
见习记者 高嘉曼
校对 朱亚萍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