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学校“135”党建工作体系为抓手,充分发挥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和江苏省党建示范校的示范效应,创新构建“党建+就业”的工作模式,以高质量党建赋能高质量...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学校“135”党建工作体系为抓手,充分发挥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和江苏省党建示范校的示范效应,创新构建“党建+就业”的工作模式,以高质量党建赋能高质量就业,全力护航毕业生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全面提升服务意识,强就业之志
学校党委始终将就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强化政治引领,筑牢思想根基。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牵头协调、二级学院具体落实、全校师生积极参与的“大就业”工作格局,形成“党建带就业、就业促党建”的良性循环。
明确二级学院党总支书记为就业工作第一责任人,压实主体责任,不断提高党建与就业工作的高度融合。大力宣传国家就业政策和“西部计划”“三支一扶”“乡村振兴专干”等基层就业项目政策,应征入伍政策和优秀毕业生就业创业典型事迹,特别是党员毕业生在平凡岗位建功立业的生动案例,厚植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服务基层、服务人民的精神,为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合理择业就业观提供思想保障,激发学生主动就业、积极求职的内生动力。
着力构建服务机制,奠就业之基
学校建立由招生就业处牵头,学生工作处、组织部、宣传部、教务处、团委及各二级学院党总支协同联动的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判就业形势,统筹资源配置,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为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奠定基础。
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让党员教师和困难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业困难、心理困扰、残疾学生等)结对,党员教师担任“就业导师”,提供从简历指导、面试辅导、职位推荐到岗位落实的精准帮扶和全程跟踪服务,有效调动不同层级党员教师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将就业工作成效作为评价基层党组织建设、党员作用发挥的重要指标,对在就业指导、市场开拓、困难帮扶中表现突出的党员教师、党务工作者予以表彰奖励,树立鲜明导向,激发工作热情。
深度拓展服务内容,扩就业之路
学校以党建为纽带,整合多方资源,不断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依托国家级常州新能源产教联合体等平台,实施“新能红盟”与“红心启萌”行动,推动二级学院党总支与行业龙头企业、重点合作企业党组织开展党建共建工作,实施“引企入教”改革,精准对接产业链的人才需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积极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等专项行动,组织党员领导干部和教师走出校园,走进各类行业重点企业,开拓更多优质实习实践基地和就业岗位,推动党建与就业同频共振。
持续优化服务形式,解就业之困
学校整合党建信息化平台与就业信息系统资源,打造集岗位信息精准推送、就业政策权威解读、就业手续便捷办理、困难帮扶在线申请、就业数据实时监测分析于一体的“智慧就业”信息平台,实现信息“一网通查”、服务“一键直达”、数据“一屏统览”,提升服务效能,帮助学生与企业更好开展双向选择。利用智慧平台,常态化组织线上招聘会、空中宣讲会、“直播荐岗”等活动。积极开发线上职业测评、简历诊断、面试模拟等工具,为学生提供便捷高效的“指尖上”就业服务。
打造“红色就业课堂”,将就业能力培养融入主题党日活动、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中,组织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深入企业、社区、乡村等开展专业实践、社会调研和志愿服务,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认知职业、感受真实职场环境,提升自身综合素养。
邀请党员企业家、党员劳模工匠、优秀党员校友进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分析行业前景、分享求职经验。充分发挥党组织整合资源的优势,联合地方政府、社会公益组织、校友企业等多方力量,设立专项帮扶项目,探索社会公益性岗位,为特殊困难群体毕业生提供兜底保障,确保就业“一个都不能少”。
来源:《新华日报》2025年7月31日第11版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暂不支持手机端,请登录电脑端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