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首 页 > 教育动态> 江苏教育>正文

    南京7所学校试点"静音操场"

    :2025年10月10日
    南京教育头条

    南京试点静音操场改造,用相控阵波束成形技术和量化仿真设计,实现校内清晰、校外宁静,破解校园广播扰民难题。

    长期以来,响亮的校园广播与周边社区的宁静需求,似乎总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操场上的课间操音乐、体育课口令,在保障正常教学的同时,也常常成为周边居民“甜蜜的烦恼”。如何破解这一普遍存在的“扰民”难题?新学期,南京市在多所学校试点“静音操场”改造项目,通过技术创新与精细化设计,成功探索出一条校内清晰、校外宁静的和谐共存之道。

    1

    直击痛点:拔掉校园与社区间的那根“刺”

    “以前,操场噪声问题就像一根‘刺’,一头连着学生的正常教学需求,一头牵着周边居民的生活安宁,让我时常处在两难的境地。”提及改造前的状况,南京市鼓楼区第一中心小学校长董富强坦言。

    他的困扰,是全市许多位于住宅区学校的共同写照。鼓楼区第一中心小学地处闹市,操场三面紧邻小区,最近处距居民窗户仅1米左右。每周收到数封投诉信曾是常态,居民们抱怨音乐声、口令声影响休息。校方尝试调低音量,却又导致操场远端的学生听不清指令,影响了教学质量。

    针对这一民生痛点,南京市经过深入调研,和各区教育部门一起选取了包括鼓楼区第一中心小学、洪武北路小学在内的7所噪声扰民问题尤为突出的学校,作为2025年暑期首批试点改造单位,决心用科技手段彻底拔掉这根“刺”。

    2

    科技赋能:技术“组合拳”让声音“听话”

    针对调研发现的痛点,南京市打出了一套“核心技术+量化设计”的组合拳。

    引入“相控阵波束成形技术”。这项技术如同给声音装上了“方向盘”,通过智能算法协同多组扬声器,声波被精准聚焦投射到操场区域,就像手电筒光束般定向传播。这使得音箱能确保教学所需的清晰音量,而传到周边居民家中的声音则可低至日常交谈大小,从源头实现了精准控制。

    首次采用“量化仿真设计”理念。项目团队将操场视为专业声学场所,对每所学校进行三维建模,并导入国际权威的EASE声学仿真软件,通过模拟预判工程效果,实现“设计即达标”。这一创新方法,不仅让设计的精准性大幅提升,使整体噪声控制能力提高五倍以上,还有效减少了约60%的现场调试工作量。

    在这些学校的操场围墙旁,还多了一块特殊的显示屏。它实时显示着操场上的噪音分贝值,让声音环境一目了然,也让这份宁静变得可知、可感。

    3

    效果显著:从“两难”到“两全”的转变

    在被高楼环绕、声音反射严重的南京市洪武北路小学,老师们亲身体验到,走至音箱背后围墙外,声音明显变小,而场内的清晰度却丝毫未减。

    这份改变,社区的感受最直接。“过去因为学校广播声音大,居民的投诉电话没少过,我们协调起来也头疼。”玄武区北门桥社区主任黄滢表示,“现在好了,校园里广播正常响,但小区里却安静多了。这个项目真是为学校和社区的和谐办了件实事。”

    在7所学校试点的基础上,南京市正探索将此次试点经验提升为全市的设计规范,旨在将行之有效的经验固化下来,让更多的学校受益,为高密度城市中,校园与社区如何和谐共生,提供一份充满智慧与担当的“南京方案”。

    声明:

    ▍来源:南京教育发布

    ▍编辑:李雯锐

    ▍责任编辑:陈景祎

    ▍值班主任:夏璐

    ▍图:本文中除标明来源的图片,其余均来自网络公开渠道,不能识别其来源,如有版权争议,请联系公号方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

    文⁄宋聪乔&发表于 江苏
    [我要纠错]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关键词: 校园广播扰民 解决方案 响亮操场 静音改造 城市和谐
    有价值
    0
    无价值
    0
    猜您喜欢
    最热文章

    暂不支持手机端,请登录电脑端访问

    正在加载验证码......

    请先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