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教育系统学习贯彻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
10月20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我省教育战线干部师生热切关注全会盛况,热议全会精神。大家一致表示, 要将全会精神转化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以“打头阵、勇争先、走在前、作示范”的使命担当, 为建设教育强国、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江苏教育力量。
坚持党的领导,
培根铸魂育时代新人
“作为高校党务工作者,我深刻认识到,全会精神不仅是国家发展的‘总纲领’,更是高校坚守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履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职责的‘指南针’。”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宋学军表示,学院将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要求融入党建工作各环节,在教育改革实践中,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红色引领的育人优势。
“党的全面领导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根本保证。”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党委书记、校长周岗表示,学校将不断加强党组织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扎实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筑牢立德树人根基。全校师生将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凝聚起为实现民族复兴伟业而团结奋斗的广泛共识,为提升国民素质、建设教育强国贡献力量。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我省教育系统广大教职员工纷纷表示,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实践育人,践行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使命。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金文表示,要认真学习领会全会精神,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立足自身岗位,积极投身建设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实践,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南京市委宣讲团成员、南京晓庄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翔认为,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应当在高站位上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上来,按照党中央的统一部署,把学习好贯彻好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思政课教学本职工作,自觉做好全会精神的“三进”和宣讲,以实际行动助力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作为一所百年高等艺术学府,我校将积极响应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大力践行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认真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牢牢抓住理论研究和艺术创作两大着力点,持续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构建,为续写中华文化新辉煌、推动中华文明走出去不断贡献南艺方案、作出南艺贡献。”南京艺术学院党委书记俞锋表示。
连云港市教育系统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系统构建“山海铸魂”思政育人体系,全面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并深度开发本土特色课程,打造“山海课堂”实践品牌,每年组织约20万名学生开展沉浸式研学。“我市相关实践为全省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提供了鲜活经验,我们将为培养时代新人持续贡献坚实的港城力量。”连云港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林田海说。
“作为步入毕业求职阶段的马院学子,我将继续学深悟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党的创新理论,坚持知行合一,不仅研读好‘有字之书’,更践行好‘无字之书’,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将汗水挥洒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青年。”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胡婉婷说。
锚定前沿发展,
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等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肩负着重要使命。“学校将以全会精神为指引,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南京邮电大学党委书记郭宇锋表示,将高起点谋划“十五五”发展规划,深入实施“强化特色引领、强化人才支撑、强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点瞄准量子信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命健康等前沿领域,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构建校地融合发展新格局,加快研究型大学建设步伐,奋力建设电子信息领域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
淮阴师范学院党委书记赵宜江表示,学校将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锚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科专业优化调整、有组织科研等全面深化改革重点任务,推进“双高协同”,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无锡学院党委书记张永宏表示,学校将以新质生产力发展为引领,紧扣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需求。“我们将聚焦无锡‘465’现代产业布局,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创新‘学科+产业’育人模式,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着力培养适应区域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职业院校已成为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的主阵地,职业教育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大有可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不仅是国家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战略部署,也是职业教育服务教育强国战略的根本遵循。”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党委书记谢永华表示,学校将认真贯彻落实全会精神,聚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围绕江苏产业体系,推动传统产业技术转型升级,发挥好职业教育在国家“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人才支撑和技能保障作用,助力答好“强国建设,职教何为”的时代答卷。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苏士利表示,学校将持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围绕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方向,精准对接设施农业、智慧农业、绿色农业等乡村新产业新业态需求,动态优化专业结构,加强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切实提高产业服务能力,深化产教融合,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和农业强国贡献力量。
基础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起点。“全会提出要‘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这为我们充分发挥科技对教育变革的内生变量作用提供了根本遵循。”无锡市梁溪区教育局局长周唯巍表示,全区将积极推进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度融合,激发学生科学兴趣,培育核心素养,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梁溪模式”,为强国建设培育更多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引领我省广大青年学子坚定不移沿着党中央指引的正确方向奋楫笃行。“我将把专业所学融入时代洪流,用青春智慧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中书写无悔篇章。”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精细化工技术专业2441班学生王思蓓说。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坚持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等部署,正是我们林学专业大学生施展才华的天地。”南京林业大学林草学院、水土保持学院 2024级学生沈之真表示,将以全会精神为指引,以“林学人”的青春笔触蘸满奋斗墨色,书写生态答卷。
立足民生所盼,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民之所盼就是“政之所向”。“南京将以建设教育强市为目标,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南京市教育局主要负责人表示,该市将全力推进综合改革,在资源调配方面,实施普通高中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深化义务教育集团化和小班制改革,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在协同发展方面,推进校家社协同育人、高校与高中“双高”协同和城乡携手一体化发展,协助推进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建设,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在保障民生方面,推动建立覆盖城乡、布局合理、普惠优质、安全便利的托育服务体系,探索建立职业教育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机制,提升育人成效。
苏州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周志芳表示,苏州教育系统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历次对江苏、苏州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始终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依托苏州产业基础坚实、科教资源丰富、创新要素集聚、营商环境优良、开放合作多元等禀赋特点,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打造“人间天堂、福气苏州”提供有力支撑。
“‘十五五’时期,无锡市教育系统将更加主动全面对标教育强国建设战略部署,践行‘六个坚持’,紧密对接国家所需、城市所向、民生所望,更高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无锡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宋新春表示,将聚焦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奋力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构建支撑新质生产力的高教职教体系;聚焦人民美好期盼,办优与人口发展相协调的基础教育;聚焦创新人才培养,系统发力教育新领域新赛道;聚焦教育队伍资源保障,深化强师赋能行动,锻造一流教师队伍。
“全会为全市教育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指明了道路和方向。”徐州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孙云静说,徐州市教育系统将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统筹推进教育强市和区域教育中心建设,聚焦保公平、促均衡、强服务、增活力,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为教育强省建设贡献徐州力量。
“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与全区教育工作实际相结合,聚焦基础教育提质、素质教育提级、拔尖教育提优,纵深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不断深化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和教师队伍结构,全力办好‘全省领先、人民满意’的姜堰教育。”泰州市姜堰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育局局长申海峰说。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关于“多渠道挖掘潜力,加强稳岗促就业工作”的部署,为全省高校构建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锚定方向。
“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人员,我深感使命在肩,责任重大。”江南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副部长、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孔丽丹表示,学校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多方联动开拓就业市场,做精做优供需对接服务,坚持学校“访企拓岗”和学生“入企探岗”相结合;统筹就业实习与教学实习、社会实践,校地、校企协同,进一步探索创新“实习—毕业—就业”贯通培养模式,以全链条服务护航毕业生就业。
江苏师范大学发展改革部部长王夫寿说,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会议关于民生保障与稳岗促就业的要求。“着眼于‘十五五’发展规划建议,学校将通过‘三个布局’着力构建协同就业创业体系,将就业工作贯穿于‘招生—培养—就业’全链条,致力于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切实为全省就业大局稳定贡献江苏师范大学力量。”
来源:江苏教育报
编辑:王筱
审核:崔婕 王素娟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暂不支持手机端,请登录电脑端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