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乡村学校积极探索AI教育,弥合城乡数字鸿沟,提升教学水平,促进教育公平。
今日,
《中国青年报》第05版教育周刊发表了
《AI何以点亮乡村课堂——
来自南京几所乡村学校的探索》,
点赞南京将人工智能技术
深度融入乡村教育实践,
展现了学校作为AI助力
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探索者身份
的创新突破。

让我们一起来关注
AI何以点亮乡村课堂——
来自南京几所乡村学校的探索
当前,城乡之间在AI设备的拥有率、使用频率和功能理解上已出现明显差距。比如,城市未成年人在AI学习机等智能设备的普及率上显著高于农村。
“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不可阻挡,但这无疑会加剧城乡教育不平衡的风险。”前不久,国内一位知名的人工智能专家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在这轮人工智能大潮带来的冲击下,乡村学校和身处其中的师生,该如何应对?为此,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来到南京部分乡村学校走访调研。
从“信心不足”到“抢着学”
南京市永泰路小学位于江宁区众彩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附近。据统计,该校大多数孩子的父母为批发市场的个体工商户店主或外来务工人员。
该校90后美术教师张志伟已在这所小学工作7年。他发现,很多学生总是大清早提前到校。
询问同事后,他才得知,这些孩子的父母大多在夜间从事农副产品贩运工作。“父母和孩子的生物钟是反着来的!”孩子们的境况让老师们感到心疼。他们会习惯性自愿轮番“提早上班”,早早到学校陪伴孩子。

AI技术“火起来”之后,张志伟希望让孩子们“开开眼界”。他知道,这些孩子的父母工作忙,没时间也没精力在学校之外为孩子们普及相关知识。
在课堂上,他将一个学生的画作利用AI软件进行加工,让一只素描的鲸鱼“有了颜色”并且动了起来。孩子们想象力丰富,他们也尝试利用该软件,让鲸鱼有了“魔法”,翱翔在天空之中。
28岁的语文老师宿屹宁从教5年,他所带的五年级三班有43名孩子。
“从前的课堂,要把每一个孩子都照顾到,确实要花很多心思。”宿屹宁说,班里学生的家长来自五湖四海,操着不同地方的口音。许多孩子阅读时发音稍有不标准,就会打击学习的信心。通过AI分析每一位孩子的朗读音频,宿屹宁可以迅速了解他们常念错、念漏的字,有针对性地解决每一个孩子的问题。
当下,这所小学的各学科老师都在课余生活中努力学习AI知识,充实、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他们不希望这些孩子落后于城市的孩子。
最近,该校二年级的数学老师殷志文正努力尝试用AI循证助力教学改革。她利用智能研修平台上传课例,快速发现自己在课堂上存在的问题。
“细到自己的音量大小,都会被AI敏锐捕捉。”她发现因为自己设计的教学活动时间过长,导致能引领孩子们思考的高阶问题较少。“超过42.2%的孩子课堂上会出现走神情况,这一数据提醒自己的教学设计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从此之后,殷志文开始有针对性地将教学活动时间缩短到9分钟之内,通过提高互动的方式,引导孩子们分析问题。

引入AI,对于永泰路小学的教师们来说,不仅是丰富课堂的手段,更是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重要方式。
32岁的黄月是该校一年级的音乐老师。从前,她一直有一个困扰,如何为孩子们“科普”音乐课本中的文化知识。
音乐教材上有一首很出名的曲子——《踏雪寻梅》,其中涉及的雪霁、灞桥等意象蕴含着独特的中国美学。
黄月发现,以前讲述这些知识的时候,低年级的孩子们总会因为难以理解而导致课堂抬头率不高。如今,她把相关内容利用AI制作成动画片。孩子们看得津津有味,真正开始“抢着学”。
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正悄悄改变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重塑教育新生态。永泰路小学的老师们积极拥抱AI技术,努力营造属于自己的精彩课堂,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被关注,得到个性化成长。
AI能否有效弥合城乡“数字鸿沟”
“现在,我们借助AI设备,进行虚拟实验,来看看一氧化碳炼铁的实验过程究竟如何……”在南京江北新区玉带实验学校的图书馆内,24名孩子被分成6个小组。每个小组的面前是一台VR显示屏。借助智能设备,他们正在进行虚拟化学实验。

校长易容是名青年教师,她正指导着这些九年级的孩子们进行化学实验。这是一个典型的乡村学校,距市区有40多分钟的高速车程。
通过课堂表现、家访等综合因素分析,易容发现,这些孩子很淳朴,大多数孩子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他们的生活都由家里的老人照料。对于学习辅导,老人们显得力不从心。
易容发现,课程一难,部分学生就容易走神。孩子们学习热情并不高,一些孩子希望毕业后也像父母一样外出打工,帮助家里减轻压力。
易容没有被动去“接受”现实,反而先从自身的教学工作出发寻找突破口,尝试通过实验教学让孩子们亲自动手实践,从活动入手,从现场出发,逐步激起对知识的渴望。
实践中,她发现,部分化学实验存在危险性,且化学药品的存储要求较高。这导致教科书上的部分化学实验在乡村学校的实际教学中开展较为困难。
“纯讲理论,孩子们的课堂积极性就提不起来。”带着问题,她与江北新区教育和社会保障局的装备负责人取得联系,申请配备一批带有3D显示功能的智慧屏幕。
在市区装备部门支持下,这些VR设备走进校园,设备里已预先安装虚拟仿真实验软件。学生们戴上3D眼镜,操控虚拟的酒精灯、烧杯等实验器具,可以像玩游戏一样地完成化学实验,当然如果操作不当,也会“砰”地发生“爆炸”,让你从头再来……
让易容没想到的是,这些AI助力下的实验“一石激起千层浪”。她班上的学生小鹏(化名)以前是课堂上的“透明人”,成绩普通,学习积极性也不高。
体验虚拟实验后,小鹏突然感受到化学的快乐与魅力。课下,他经常主动找到易容,分享自己想到的“千奇百怪的实验”:“老师,把钠放到水里会怎么样呢?”
“钠这种物质,是高中才要学到的知识……”易容本来想回复,初中化学并不要求掌握相关内容。
话到嘴边,她还是咽了回去。相反,易容鼓励小鹏查找相关资料,借助AI自主进行实验设计。
实验方案设计好以后,易容告诉小鹏,他的方案有问题,甚至有一定危险性。“不信的话,我们演练一下?”师生二人借助AI虚拟实验设备,开始实验。在智慧大屏上,实验器具“砰的一下炸了”!戴着3D眼镜的小鹏十分专注,还被吓了一激灵。
AI技术成功激活学生探索热情,小鹏的成绩开始“直线拉升”。这种创新突破时空限制,使乡村学子得以共享城市优质教育资源,有效弥合城乡“数字鸿沟”。
没过多久,AI设备上就留下很多学生的使用痕迹——屏幕上的指痕、高频率使用所留下的细微刮痕……
易容感到欣慰,“有时候,使用痕迹与折旧都是好事。这说明孩子们利用设备,学到更多知识!”
后来,易容将这些设备搬进图书馆,对每一个学生开放。无论是实验课上还是课下,他们都可以来这一方小天地里验证所思所想。
数字技术的合理运用能重塑乡村教育生态,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点燃科学梦想。
被AI点亮的乡土记忆
在南京市高淳区宝塔小学的AI体验角,五年级学生王玲(化名)对着智慧屏说:“请讲一个关于花灯的故事!”一盏虚拟花灯应声亮起,并开始与她互动。
宝塔小学校长、党支部书记芮爱平是土生土长的高淳人。他介绍,高淳的乡村里藏着陶瓷、羽毛扇等多种多样的传统非遗。在他看来,日新月异的现代技术非但没有取代传统,反而让非遗“活”起来。
芮爱平一直有一个梦想。他希望用AI点亮孩子们的乡土记忆。在他的努力下,陶艺、棕编、花灯等学生社团应运而生。
美术教师倪薇是学校陶艺社团的负责人。今年端午节前后,在“教育智能体”的辅助下,她带领同学们设计制作“中国龙”“粽子”等意象的陶瓷作品。

画出草图后,同学们在陶艺教室里捏泥巴、塑主体、雕细节……
等待风干和打磨后,倪薇与学生们开始对相关作品进行上色。“虽然孩子年纪小,但在AI的指导下,将想象具象化,变成设计图,再成品落地,实现完美融合。”
倪薇逐渐感受到乡村教育的优势。离乡土记忆更近的地方,老手艺并没有“失传”。学校为倪薇配备电窑,她仅需要两天的时间,就能用电窑将孩子们的想法变成作品“呱呱落地”。
经过半个月的风干,有一些学生的作品出现开裂的情况。让倪薇欣慰的是,这些学生学会了自主学习。
通过向AI提问,他们得知,作品没有完全干透就进窑等都会导致成品开裂,甚至一些成功的作品也会出现尺寸变小的现象。
经过搜索后,孩子们恍然大悟:“原来泥巴里面有水分,‘缩小’也是正常现象。”
在宝塔小学,学生用智能体设计出“会说话的花灯”。智能体成为传承创新传统文化的“新伙伴”。“我们不仅教孩子用AI,更教他们用AI创造。”芮爱平说。
AI背后也蕴含着促进教育公平的巨大潜力。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了解到,在这些乡村学校用AI探索的背后,是近年来南京市教育局着力促进城市、乡村教育公平,利用AI技术驱动,探索课堂交互、教学的新形式。在提高师生热情的同时,应用AI智能平台,鼓励教师学习AI技术,立足乡村教育工作痛点,实现AI破局,有效弥合“数字鸿沟”,教育助力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
记者手记
“数字桥梁”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日前,笔者在南京几所乡村学校走访调研时看到许多相似的场景:孩子们围在屏幕前,指尖划过界面,眼里有光闪烁;易容校长从化学老师转型为创新引导者,宝塔小学的老师们自主设计智能体;AI没有取代教师,反而放大了他们的能量……
当政策与资源到位时,AI能成为有效的“数字桥梁”?南京的做法值得关注。他们将城市优质教育资源跨越地理限制输送到乡村,帮助乡村学生获得个性化学习支持,并为教师提供智能教研助手,减轻负担、提升教学精准度。
此外,他们进行有效的城乡统筹,不仅通过政策倾斜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开发低成本、易用的工具,还加强乡村教师的AI素养培训,从而引导技术真正服务于缩小差距、促进公平的育人目标。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程笑
校对:曾文君
责编:冯杨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猜您喜欢暂不支持手机端,请登录电脑端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