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届江苏中小学校长国际交流与协作会将推动基础教育创新发展,促进中外教育交流与合作,打造全球教育对话平台。
第二十届江苏中小学校长国际交流与协作会11月6日即将开幕。从2005年金秋南京一场教育对话,到2024年芬兰奥卢、澳大利亚墨尔本等三地同步开启的跨国研讨;从最初仅2位外方校长参会,到2023年徐州会场汇聚10国近300名教育者,江苏中小学校长国际交流与协作会(下称“协作会”)用二十载光阴,完成了从“区域性论坛”到“基础教育领域达沃斯”的蜕变。它不仅是江苏教育对外开放的核心窗口,更是中外教育理念碰撞的思想熔炉,实践经验互鉴的行动平台,东西方文化交融的情感纽带。
从“境内主场”到“全球联动”:
一场跨越山海的教育之约,把“对话”变成“同行”
“协作会上,校长们凝聚发展共识,共享优质资源,为推动基础教育创新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江涌说。
2005年的首届协作会,更像一次“试探”:江苏省教育厅带着省内校长们对“素质教育如何落地”的追问,邀请少量国外同行共话教学实践。彼时没人能预料,这场“秋日之约”会成为持续二十年的“教育长跑”,更会不断突破地理、形式与规模的边界。
2010年,协作会正式定下“逢单年境外办、逢双年境内办”的模式,自此从“家门口的对话”升级为“全球巡回交流”。这种“走出去”不是简单的“打卡”,而是带着问题的沉浸式学习:2013年,第九届协作会在美国华盛顿、加拿大多伦多、英国曼彻斯特、澳大利亚墨尔本四地同步开启,主题直指“友好学校交流的实效与可持续”。
62名江苏校长不仅参与主题演讲、小组讨论,更深入66所境外中小学跟岗学习,在加拿大伦敦市泰晤士河谷教育局的学校里,他们观察项目式学习的课堂组织;在英国曼彻斯特的中学里,他们探讨学生心理健康支持体系的搭建。返程时,30所江苏学校当场与外方达成“姐妹校”合作意向,约定次年开展学生互访、教师培训。

(第十二届协作会)
“请进来”则更注重深度体验:2016年第十二届泰州会场,开幕式前110名外方校长兵分13路,奔赴江苏13个市的中小学,在徐州,他们跟着学生学剪剪纸、画脸谱,扫码查看社团博客里的学生作品;在南京,他们旁听“汉服文化课”,见证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时任荷兰教育欧洲一体化平台服务部主任史蒂芬·米尔舒克曾带着15所荷兰中小学校长专程赴苏,他在考察后直言:“我们早听说这个论坛在国际教育界的影响力,实地一看才知道,这里的交流不是‘隔空喊话’,而是能摸到教育真实温度的。”

(江苏校长访问芬兰)
形式的创新更显诚意。2024年,第十九届协作会更是“双线并行”。11月,53名江苏校长在芬兰奥卢探讨“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让这场教育对话更添民心相通的重量。

(江苏——维州友好学校交流营)
从面对面到屏对屏,从单点交流到全球联动,协作会的规模在变,但“开放、务实”的底色从未改变。截至2024年,已有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芬兰等20余个国家的千余名校长、教育专家参与其中,江苏教育的“国际朋友圈”越扩越大。
主题锚定“一线热点”:
让每个议题都扎根教育土壤,在碰撞中长出“新解法”
“所有主题必须来自江苏教育的一线,要能解决当下的难题,还要能照亮未来的方向。”这是协作会主办方始终坚守的“初心”。二十年来,从教育领导力建设到指向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每一个主题都像一把钥匙,精准打开基础教育的“痛点锁”,让交流不止于谈理念,更能出实招。

最初,江苏校长们最困惑的是升学背景下的个性缺失:班级授课一刀切,忽略学生差异;考核一张卷,评不到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协作会上的“外脑”带来了新启发。美国中学校长联合会的代表分享“走班制”时提到:“我们让学生根据兴趣和能力选课程,让教师根据特长设内容,比如数学有‘基础班’‘提升班’‘竞赛班’,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徐州一名校长听完立刻记录:“我们总在想‘怎么转化差生’,其实‘走班制’才是根本解法,让每个学生都不被落下,更不被限制。”

美国托马斯·杰斐逊科技高中校长的分享,更让江苏校长们反思教育的侧重点:“我们有专门的‘学生支持教师’,不教知识点,只帮学习困难或心理焦虑的学生找长处,有人擅长编程,就推荐他参加科技竞赛;有人喜欢写作,就帮他申请文学营地。”江苏省如皋中学校长感慨:“我们习惯盯着学生的‘短处’,总想帮他们‘补短板’;但美国教育者更擅长‘扬长’,让学生把优势变成‘闪光点’。这种理念,我们得学!”

而国外校长也被江苏教育的本土智慧打动。一位加拿大校长在参观徐州某小学后,兴奋地拿着学生的剪纸作品说:“我们的社团只考虑学生兴趣,比如足球、绘画,但这里能把‘汉服文化’‘脸谱艺术’和‘二维码技术’结合,学生画完脸谱,扫码就能看创作思路,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太惊艳了!”一位英国校长看到江苏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学生在校园农场种蔬菜、做美食,还能把收获的蔬菜送给社区老人,不禁感叹:“这不仅教了技能,更教了责任,这种‘全人教育’值得我们借鉴。”

议题的前瞻性更让协作会成为教育改革的风向标:2018年南通会场聚焦“构建公平而卓越的基础教育”,率先提出区域结对模式,促成南京市鼓楼区教育局与美国加州蒙罗维亚联合学区签约,南通市崇川区教育局与加拿大伦敦市泰晤士河谷教育局达成合作。这些从协作会生长出的新解法,最终都变成了江苏教育的实践成果。
从“校际结对”到“文化出海”:
让江苏教育的“名片”,变成中外民心相通的“桥梁”
如果说理念碰撞是协作会的思想成果,那么校际合作、文化交流就是它的实践果实。二十年来,协作会不仅促成了校对校的“牵手”,更搭建了“区域对区域”“文化对文化”的合作网络,让江苏教育的“国际朋友圈”从有交流变成有感情,从有合作变成共成长。

校际结对早已不是签个协议那么简单,而是实打实的互动。常州市觅渡桥小学与澳大利亚麦金农小学结对后,每年暑假都派师生赴澳研学:学生跟着澳方伙伴上课、体验农场生活,教师则与澳方教师共同设计跨文化课程。该校负责人说:“这种交流不是‘走马观花’,而是让师生真正理解‘文化差异’,学会尊重与包容。”

(第十五届协作会)

截至2024年,江苏已有343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118所中小学与澳大利亚学校结对,每年促成约150对中外学校“牵手”,近5000名江苏大学生赴世界百强名校交流。
区域合作更让交流从单点突破变成整体提升:2018年,南京市鼓楼区教育局与美国加州蒙罗维亚联合学区结成“区域合作伙伴”,不仅校长互访,更推动“教师联合培训”,鼓楼区每年派英语教师赴蒙罗维亚学区学习“沉浸式教学法”,蒙罗维亚学区则派科学教师来江苏交流“项目式学习”;2024年,借着江苏省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友好省州45周年”的契机,维州12所学校近300名师生访问江苏,走进南京、苏州、连云港等5市的学校,与江苏学生一起上汉语课、书法课,江苏10余所学校的150名师生也赴维州交流,这种“大规模、深层次”的区域互动,让教育合作成为省州友好的“核心纽带”。

(第十四届协作会)
“文化出海”则让江苏教育的名片更有温度。协作会推动的“锦绣江苏·国际青年领袖文化交流项目”,每年从世界选拔150名中学生来苏,不仅学汉语,更体验“中华饮食”“丝绸文化”“陶艺制作”。在苏州,他们跟着非遗传承人学苏绣;在南京,他们参观科举博物馆,了解中国教育史;在扬州,他们学做扬州炒饭,感受“舌尖上的中国”。截至2024年,该项目已吸引世界9个国家800余名外国中小学生来苏,江苏高校参与建设的32所海外孔子学院、79个孔子课堂,更让汉语与中国文化走向五大洲。
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教育部曾为江苏省教育国际交流服务中心颁发“友好省州教育交流奖”,表彰其为两省州教育合作做出的突出贡献。认可的背后,是协作会二十年如一日的务实,它从未追求“表面热闹”,而是始终把“推动教育发展、促进民心相通”放在首位。

(第十二届协作会)
二十载春秋,协作会从“一场论坛”变成了“一个生态”,它让江苏教育走出了闭门造车的局限,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基础教育的独特魅力。未来,随着海外教师培训基地等平台的不断完善,这场“跨越山海的教育之约”还将继续:它会带着江苏教育的本土智慧走向世界,也会把全球的先进经验带回江苏,在双向奔赴中,为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贡献更多“江苏力量”。
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杨树兵表示,江苏将继续推进教育对外开放战略,通过打造多个合作平台,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形成多双边合作机制。同时,坚持互学互鉴,尊重多元、包容并学习,共同开创美美与共的教育发展新格局。
来源:新华日报·交汇点
编辑:王筱
审核:崔婕 王素娟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猜您喜欢暂不支持手机端,请登录电脑端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