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职业本科高校探索高质量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产业精准对接,提升就业竞争力。
江苏职业本科如何探索高质量发展道路?11月6日,江苏省教育厅在苏州举行“向教育强省阔步前行”主题新闻发布会(基层专场)。江苏四所职业本科高校党委书记同台亮相,展示我省职业本科高校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的创新理念与丰富实践。
![]()
动态优化专业设置,“毕业即入职”
作为全国首家公办职业本科学校,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已培养四届7766名职业本科毕业生,学校党委书记谢永华介绍,“就业的学生中超40%走上研发、工艺改进等高端技术岗位,用人单位满意度达100%。”
谢永华表示,学校聚焦江苏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特色发展道路。设立了“专业特区”和“卓越现场工程师班”,探索拔尖人才培养路径。学校紧密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和江苏省“1650”产业体系,动态优化专业设置。通过构建装备技术、工业互联网技术等专业集群,实现了专业与产业需求的100%精准匹配,确保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
此外,学校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精雕学院”“苏豪产业学院”等9个现代产业学院,推行“3+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通过课程与企业岗位精准对接、学分弹性置换、双导师协同管理等机制,将行业新业态、企业真实项目与技术标准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有效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实现“毕业即入职”。
职业本科人才培养全程融入项目式课程
今年,无锡职业技术大学独立升格为公办本科层次职业技术大学,学校党委书记龚方红介绍,学校首批设置了数控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机器人技术、物联网工程技术、软件工程技术等6个职业本科专业。9月,996名本科生已在校开启大学生涯。
龚方红表示,学校主动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对接江苏“1650”产业体系与无锡“465”现代产业集群,建强智能制造专业集群,规划至2030年专业数量达30个左右。“通过项目式课程教学改革实践,面向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探索行产业急需、企业离不开、学生发展优的职业本科人才培养路径。”
据悉,学校职业本科人才培养全程融入项目式课程。通过引进企业真实项目和生产案例,转化为教学项目,以这些真实技术问题或工作任务为核心,让学生通过持续探究、协作完成项目来掌握相关知识和技术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项目实施与管理能力以及良好的工程师素养。
打通“中职-高职-职业本科”贯通培养路径
今年,苏州职业技术大学成为苏州市首所职业本科学校。学校党委书记温贻芳介绍,学校以国家级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市域产教联合体为抓手,服务苏州及长三角智能制造产业。“学校首批开设的6个职业本科专业精准覆盖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并重点建设机器人、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数字低空等12个前沿专业群。”
面对职业教育“分段培养、衔接不畅”等难题,学校牵头国家级“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市域产教联合体”,整合114家机器人产业企业资源、14所院校与5家科研院所,打通了“中职-高职-职业本科”的贯通培养路径,将产业与专业的匹配度提升到了91%。目前,该校通过联合体已经为苏州机器人产业输送了8000多名技术技能人才。
她表示,未来将通过三年建设,建成一个覆盖苏州全域、融入产业链的智能制造工匠培养网络,每年为苏州精准输送不少于1000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推动学生入学前即可与龙头企业签订协议,实现“入学即入职、毕业即上岗”。
同步规划40个职业本科专业,提供“人才定制”
扬州职业技术大学党委书记马顺圣介绍,学校以“扎根扬州、立足江苏、辐射长三角”为定位,全力培养适配产业升级的高端技能人才。近年来,学校通过“撤低效专业、停滞后专业、改传统专业、增新兴专业”,累计优化专业点达53个,同步规划40个职业本科专业,为区域高端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定制服务”。
学校主动打破校地边界,与3个国家级、7个省级园区战略合作,联合1752家企业,构建“园区+企业+学校”发展共同体。
“产业需要什么,我们就培养什么。”他介绍,学校高邮湖校区目前入驻7个学院,所有专业100%对接高邮“511”现代产业体系和区域主导产业。比如:围绕即将启用的高邮通用机场,学校提前布局,成立低空经济产业学院,助力高邮抢占低空经济新赛道,培育未来产业增长极。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 王赟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暂不支持手机端,请登录电脑端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