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首 页 > 教育动态> 江苏教育>正文

    他们,是2019江苏最美资助人!

    :2019年12月17日
    江苏教育发布

    为宣传长期在学生资助领域甘于奉献、成绩突出的个人和团体,营造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学生资助工作的良好氛围,今年年初,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省关心下一代基金会、省教育基金会和江苏教育报刊总社联合印发...

    为宣传长期在学生资助领域甘于奉献、成绩突出的个人和团体,营造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学生资助工作的良好氛围,今年年初,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省关心下一代基金会、省教育基金会和江苏教育报刊总社联合印发通知,在全省组织开展“江苏最美资助人”评选活动。经基层推荐和专家评选,共遴选出10位“江苏最美资助人”10位“江苏最美资助人提名奖”,现将名单及事迹简介予以公布——

    2019“江苏最美资助人”事迹简介

    陈锦华:一个乡村学校打拼38年的男性“教师妈妈”,他凭借坚定的信念,全身心投入,激情满满,追逐“将‘爱’的教育进行到底”的人生理想。他在认真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关爱、资助一个个孤贫、留守等困境学生,与孩子们结下无法割舍的情缘,像对待亲生孩子一样,无微不至呵护这些“子女”的成长,像对待事业一样,呕心沥血推进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孤儿小霞、特困生小秀等即便离开母校也时常得到他的赞助和关心。他坚持带领团队开展圆梦微心愿、最美“粽”香情等特色活动,让孩子们感受亲情温暖,让留守等困境儿童从生活的低谷中走出来。爱心筑梦,无私奉献,2014年,他被评为第二届感动泰州师德模范,感动江苏最美乡村教师, 2018年9月被评为全国“最美教师”。在陈锦华的爱心感召下,“教师妈妈”的群体效应被放大,“教师妈妈”团队2018年6月当选“江苏好人”,8月入选“中国好人榜”。

    郝明明:5年来筹集善款20余万元、组织参与人数超过千余人次、走访慰问300余户贫困学子家庭、长期帮扶对象33人;徐州“绿军装”爱心公益发起人、江苏好人、徐州好人、徐州市拥政爱民先进个人、集团军学雷锋标兵、新时代王杰式好战士,所带领的爱心公益团体被评为“彭城好人”,被军地誉为播撒爱心的“绿色使者”。“绿军装”爱心团队在郝明明的倡导下,无偿献血也已达500余人次,献血量超过10万毫升。团队在他的影响下,也组建了学雷锋服务小分队,把播散和谐阳光与 “雷锋”结伴同行。

    史文祥:2010年11月,70多岁的老人史文祥和赵传春夫妇拿出5万元捐赠给南通市慈善总会,希望结对帮助几名家庭困难大学生,从根本上铲除贫困家庭代际传递的“穷根”。从此,两位老人与慈善结下了不解之缘,一助就是十年。2015年年底,赵传春病情加重,临终前最挂念的还是困难学子,她立下遗嘱,要捐赠部分积蓄设立专项助学基金,把爱一直延续下去。老伴史文祥含泪点头,三个儿子受父母感染,也拿出一部分钱来支持老人的心愿。2016年2月,祥春助学基金在南通市慈善总会设立,至今已惠及困难学子100多人次,资助总金额60余万元。这些学子大都来自广西、贵州、安徽、四川等偏远贫困地区。每一次发放助学金,史老先生都会亲自参加,并与孩子们亲切交谈,孩子们的来信,他也会及时回复,给予勉励,让这些远道而来、几乎一贫如洗的同学深深感受到家的温暖、亲人的疼爱。谈到未来,86岁高龄的史老先生说,这么多年了,祥春基金已经成为我的另一个孩子,有生之年,我会一直坚守;而待我百年之后,我的儿子们也会传承下去......  

    汤淳渊(去世):汤淳渊同志是全国精神文明典型“莫文隋”的原型。1995年3月,原南通工学院学生石洪英家庭遭遇不幸,汤淳渊得知这个消息,以“莫文隋”的名义通过邮局多次汇款项直至石洪英完成学业。此后多年,他仍然做好事不留名,默默帮助别人。“莫文隋”的感人事迹传遍全国,“莫文隋”也因此成为做好事不留名的代名词。20多年来,在“莫文隋”精神的传承和浸润下,扶危济困、助人为乐、大爱奉献在南通大学已生根发芽、蔚然成风,南通大学还于2005年3月成立“莫文隋”青年志愿者协会,并设立“莫文隋”基金。2010年在感动南通•教育人物评选活动中,汤淳渊同志荣获特别荣誉奖。2015年当选江苏高教30年重要影响人物。(2019年7月12日,汤淳渊因病逝世,享年83岁)

    唐君远教育基金会:成立于1987年的上海唐君远教育基金会,2006年4月在无锡设立联络处,先后在无锡6所职业院校每年捐助人民币131万元发放助学奖,帮助500多位贫困生完成学业;先后资助2000多万元在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添置先进实训设备,优化办学条件;捐赠4000万元和江南大学合作创办“江南大学君远学院”。唐英年2013年10月继承祖父、父亲的慈善事业,接任基金会理事长,一如既往在无锡资助教育事业,先后3次在君远学院共捐赠1350万元建立君远卓越基金;在无锡设立唐翔千卓越工程师奖,每年50万元奖励10名工程师;并热情关心、捐助家乡严家桥的古镇开发。基金会13年来已经为无锡教育事业的发展捐赠1亿多人民币。

    王培:王培老师是无锡市金星中学原教科处主任,2007年退休。在职时曾被评为无锡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从2005年起,他随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教育讲师团,曾到贵州、四川、陕西等十多个省的老少边穷地区培训乡村教师,同时年年捐助贫困山区,并带动了许多人。十多年来,他曾八赴贵州,为贫困山区的孩子捐助了大批衣服、字典图书、教学器材;帮助山村修路、援建乡村小学。被媒体称为“我们身边的雷锋”、 “将爱心播撒到老少边穷地区的无锡使者”。曾被评为“无锡市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江苏省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荣获无锡希望工程“爱心奉献奖”;评为“感动无锡、奠基未来2016年教育年度人物”和“无锡好人”。现在无锡市教育局关工委工作,并任市关工委关爱团小组长。

    徐汉棠:作为紫砂大师,1992年捐10万创“顾景舟、徐汉棠教育儿童奖励基金”。多年来,徐汉棠正是遵循自己的想法,感恩时代给他的机遇,执着地从事着社会慈善事业,扶贫济困达上百万元。2014年8月底在他82岁时出资一千万现金设宜兴首个个人冠名的教育基金会,此项基金专门用于奖励优秀学生、资助贫困学生和其他教育公益事业支出。

    章丽华:她身居陋室,生活简朴,却心怀大爱,2017年资助育人,不愿宣扬。她就是章丽华,南京工业大学退休教师,原南京建筑工程学院纪委副书记。离休30年来,她严格要求自己,一身正气,高风亮节,乐善助人。2002年开始,她设立奖学金,每一年在家庭经济困难新生中选择4人,连续资助四年。17年过去,章老师已资助60余名贫困学生,捐助金额累计达40余万元。如今,97岁高龄的她,依然保持着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忘我的牺牲精神。她生活极为简朴,冬天最冷的时候都不舍得开空调,坚持每年拿出钱来资助学生。2004年起学校开展“夕阳助新苗”捐资助学活动,尽管章丽华已出资设立了奖学金,但她每年还是雷打不动地将1000元捐款送到学校。汶川、玉树、舟曲等地发生自然灾害后,她第一时间通过组织捐款。2016年阜宁遭遇龙卷风灾害,她还捐助了2000元。她不仅从物质上帮助学生,她仁厚的人格魅力、长者风范,也对受助学子产生了深刻影响。毕业已20年的受助学生尹妍回忆,为了让学生“心安理得”地受助,章老师会让学生到她家中帮忙打扫卫生,留她吃完饭,给其改善伙食。感恩于章老师,尹妍把章老师看做亲人一样,逢年过节都会回去看望章丽华老师。

    周火生:“希望老人”周火生先后100次走进革命老区安徽金寨,共带去其本人及社会各界的捐款、捐物合计1200多万元,其中他个人捐款就达48万元。协助金寨建了5所希望学校,改善了10多所希望小学办学条件;为希望小学捐赠上万册图书、数千件衣服以及近百台电脑等物资;资助了1300多名学生,2012年12月,他被安徽省文明办评为“安徽好人”。他还先后被评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感动中国候选人”“最美江苏教育人”“第六届江苏省道德模范”等等。         

    周映芳(去世):2017年9月23日,常州市局前街小学退休教师、已经99岁的周映芳老人在常州公证处的见证下,向希望工程捐出毕生全部积蓄30万元。2019年4月14日,周映芳老人与世长辞。家属和校方公布了老人91岁时亲笔写下的遗嘱,她在遗嘱中表示,除了30万积蓄之外,未来还将把名下的一套住房售卖后所得房款捐出。

    2019“江苏最美资助人提名奖”事迹简介

    伯藜助学金:南京中医药大学伯藜助学金于2011年由江苏陶欣伯助学基金会在校设立,旨在资助来自农村地区贫困有志且品学兼优的学生,帮助他们减轻生活负担,助其顺利完成学业。迄今已在江苏省内22所高校设立,年度资助规模为4500人左右,金额为每人每年5000元,资助政策为“一助四年”。基金会以“伯藜学社”为平台,从“经济赋能、心智赋能、学业赋能、实践赋能和创业赋能”五个维度,助力受助学子成人、成才、成业。自2006年基金会创办至2018年,伯藜助学金及其资助育人体系已累计资助学生27,717人次,累计资助金额1.33亿元。

    顾铁华:2010年在江阴设立育华教育基金,资助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的优秀贫困学子和江阴残疾孩子。十年来,共有537名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和119名江阴残疾孩子受到资助,资助金额共计305.6万元。多年来,顾铁华先生以拳拳爱国之心,多次在家乡义捐社会公益事业,捐赠资金超过1000万元。顾铁华、费肇芬夫妇不顾年迈,每年回到故土江阴,亲自为育华孩子颁发奖助学金,是令人尊敬的育华大家庭的爷爷奶奶。

    李桂树:创办江苏省徐州市黄山外国语学校,组建“李桂树爱心工作室”,成立“心灵驿站”;建成全国首个校园内的“好人园地”,带出四届全国、省、市美德少年,曾实现徐州市中考的“三连冠”。15年间帮助了无数家庭有困难的学生,累计为学生减免、资助学费600余万元。被评为“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2016年12月,李桂树荣登“中国好人榜”。    

    李余礼(去世):2007年以来,先后投入28万元,创办家庭教育辅导站,为乡邻留守儿童义务进行校外辅导。并逐年添置课桌、电脑、钢琴等教学设备。注重因材施教,除了督促和辅导孩子们完成作业,他还自己动手制作教具、学具、玩具,制作各类学习卡片1000多套上万张,自编《音序歌》《单复韵母歌》等教学儿歌十几首。在被查出癌症后依旧坚持公益服务,用几十万元积蓄传播公益事业。2015年10月获评江苏好人;2017年11月份被评为盐城市第五届道德模范;2018年4月入选“中国好人榜”。

    梁刚:乡村退休教师梁刚是宝应县安宜镇社区教育志愿者、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成员,他热心公益,关爱留守儿童,传播正能量;捐房办校外辅导站,直接用于资助孩子的经费、书籍、学习活动用品超过10万元,惠及300多人;荣获“校外教育辅导站工作先进个人”、“宝应好人”、“扬州好人”、“江苏好人”、“江苏省优秀社区教育志愿者”和“中国好人”。    

    陆文杰:陆文杰坚持“智慧公益”的创新理念,传递“双向共赢”的公益内涵。22年的公益行动中,两次前往地震灾区做志愿者,募集物资、帮助孤儿寻找助养家庭、资助贫困学生等,开展了“穿越2000公里的爱”公益项目,其中包含“爱心600”、“同走上学路”、“为山区娃娃捐一双球鞋”、“暖冬行动”、“童心同行公益圆梦”、“爱心书屋”等子项目,并积极开展医疗救助,为山区六名重病贫困儿童募集手术资金,同时引领数千名城市小志愿者参与公益,奉献爱心。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同时,使每一位参与者得到心灵的成长,也从受助对象身上,收获到朴素、踏实、坚韧、努力的精神力量。    

    乔雅辉:六年来,她扎实做好各项资助常规工作,认真、细致做好精准资助各项工作,指导贫困生社团开展爱心、慈善、公益活动200余项;累计帮助指导学生3000余人次,强化资助育人效果,指导多项资助育人活动取得优异成果;实施“助飞计划”,组织走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300余人次。被评为全国学生资助工作“优秀个人案例典型”,所在学校连续五年在江苏省高校学生绩效评价考核中获得优秀。

    奚家凯:中国好人,江苏医药职业学院退休教师。她是上海民族资本家的女儿,1959年放弃优越的家庭生活,一人只身来到盐城,登上学校从教讲台,成为学校护理专业的开创人。她一心扑在护理教育事业上,合家为校,把自己绝大多数的时间都奉献给了她所热爱的事业和学生,即使在退休后仍然不忘为护理事业作贡献,捐资140万元设立“奚家凯奖教金、奖学金”,用于奖励优秀的护理老师和品学兼优的护理专业学生。而自己年老多病,仍然住在简陋的旧房子里,过着简单的生活。奚家凯这种高尚的精神品质和崇高的精神追求深深地影响着学校的师生员工,她关心教育、无私奉献的精神成为全体教师共同的价值追求,也成为了推动学校又好又快发展的精神动力。    

    阎伦亮:多年来,他累计捐助贫困生10万余元,护送学生累计行程逾万里。他的精神也深深地感染了周围的同事,护送学生的车队一天天壮大:从最初的一人,到两人、五人、十几人,直到后来的三十多人。这支车队被当地家长们形象地称为学生的“保护神”。2006年3月该车队被县文明办授予“爱心车队”称号。阎伦亮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省师德模范、省爱生标兵、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省捐资助学先进个人、市首届“红十字爱心大使”、市师德模范、市扶贫助学先进个人、市精神文明建设十佳新人、“感动连云港”“感动赣榆”十大典型人物。其先进事迹在《新华日报》《江苏工人报》《江苏教育报》《连云港日报》和江苏电视台教育频道、连云港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

    禹振飞:扬州市第七、八届政协委员,无党派人士,深圳市中集产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扬州市禹振飞慈善公益基金会理事长。曾获得“2011年度扬州十大新闻人物和2012年度扬州教育十大新闻人物”的称号。“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禹振飞不断回报家乡、热心慈善公益事业,于2011年5月18日个人出资3000万元成立了当时江苏省最大的个人非公募慈善基金会-“扬州市禹振飞慈善基金会”,基金会秉承“使有能力的人帮助有需要的人,使有需要的人有尊严的接受帮助,鼓励得到帮助的人参与传递大爱精神”的理念。迄今,已累计帮助扬州地区贫困优秀学生、困难家庭、孤寡老人等合计12000多人次,发放救助款1300余万元。禹振飞先生尤其关注家乡教育慈善事业,从2011年起,基金会每年的救助资金60%以上资助在校的贫困学生,9年来共出资857.9万,资助6510人次。

    请各地各校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10位“江苏最美资助人”和10位“江苏最美资助人提名奖”事迹,并以他们为榜样,在校园营造大爱氛围,激励更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

    文⁄宋聪乔&发表于 江苏
    [我要纠错]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关键词: 宣传 长期 学生 资助 领域
    有价值
    0
    无价值
    0
    猜您喜欢
    最热文章

    暂不支持手机端,请登录电脑端访问

    正在加载验证码......

    请先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