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首 页 > 教育动态> 江苏教育>正文

    【聚焦两会】全国人大代表李清泉、全国政协委员施大宁 接受中国教育报刊社融媒体访谈 写好科技创新的高校答卷

    :2022年03月09日
    《中国教育报》

    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在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机遇与挑战,高校如何把握大势、抢占先机,自觉担负起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重...

    ■2022两会E政录

    本报讯(《中国高等教育》记者 王瑶 王弘扬)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在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机遇与挑战,高校如何把握大势、抢占先机,自觉担负起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重任?3月7日,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大学党委书记李清泉与全国政协委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施大宁,共同做客中国教育报刊社“两会E政录”融媒体访谈,就高校在科技创新中的角色与作为展开深入探讨。

    “‘四个面向’为新时代高校科技创新指明了目标方向,高校要主动作为,完善科研生态,提升科研人员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作为最高追求。”对此,李清泉认为,需要通过优化政策与机制,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精神、创新潜力和创造动力,力争在增强原始创新能力、破解“卡脖子”问题以及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新成绩。

    激发人才活力,用“最强大脑”为科技创新提供“源头活水”,优化评价导向是关键。施大宁认为,评价机制创新是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积极性最有效的手段。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破“五唯”、树新标,建强创新团队,把“揭榜挂帅”落地落实,可以更好地为科研人才松绑,让他们充分施展才华。

    “我们培养的创新型人才,是具有高尚情操、坚定信念、心智健全的优秀人才,能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引领社会。”李清泉将提升综合素质和具备科学家精神视作创新型人才的底色,他提出,高校要将科研优势反哺人才培养,重视学科交叉、产教融合与特色培养,引导学生投身创新创业活动。

    施大宁尤为重视厚植创新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深厚的创新文化不仅是大学发展的动力,是创新型人才成长的终身背景和精神家园,更是重大科技突破的主要引擎。”培育、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土壤和文化氛围,需要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融入学校发展的方方面面,着力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长期浸润、久久为功,方能显现成效。

    《中国高等教育》记者 王瑶 王弘扬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22年3月9日  第03版

    文⁄王振袢&发表于 江苏
    [我要纠错]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关键词: 2022两会 本报讯 中国高等教育 记者 江苏大学
    有价值
    0
    无价值
    0
    猜您喜欢
    最热文章

    暂不支持手机端,请登录电脑端访问

    正在加载验证码......

    请先完成验证